中醫分享超簡單淡斑美白法 一般人都能用

講述/沈蘊之(中醫師) 黃嫣華整理

有人說惱人的黑斑比衰老更可怕。其實,長黑斑除了影響外貌,跟身體健康也有關。如何淡化和消除臉上的黑斑呢?

常見的黑斑種類

黑斑是由於黑色素不正常聚集在皮膚表面,形成黑色或褐色斑點。常見有雀斑、肝斑和老人斑。

雀斑:長在鼻子、兩頰的米粒或芝麻大小的淡褐色斑點,通常在兒童時期就會出現,常見於皮膚較白的女性。

肝斑:又叫黃褐斑,與肝病無關,是因其顏色像熟豬肝而得名。肝斑容易受紫外線照射、高溫環境或生活作息的影響而加重。

老人斑:學名叫做脂漏性角化症,好發於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西醫看形成黑斑的原因

為什麼會長黑斑呢?在現代醫學看來,黑斑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幾種:

1. 遺傳。遺傳因素約占3~5成。

2. 紫外線。只要做好防曬工作,就可避免紫外線傷害。

3. 女性荷爾蒙的影響 。長期月經不調、懷孕、長期服用避孕藥等,都會影響女性的荷爾蒙,導致黑斑產生。

4. 生活作息的影響。壓力、熬夜、失眠等因素會影響內分泌,造成新陳代謝變慢,黑色素不容易排泄出去,貯留體內。

5. 不良的化妝品。使用含汞化妝品會導致皮膚長黑斑。化妝方法錯誤,如過度去角質、太用力搓洗臉部等,都會對皮膚造成傷害,讓皮膚容易形成黑斑。

6. 慢性疾病。肝病、腎上腺疾病、腫瘤、結核等或營養不良,都會影響新陳代謝的速度,也會促進酪氨酸酶的活化。 酪氨酸酶是形成黑色素的重要酵素,如果活化則會產生更多的黑色素。

7. 飲食跟藥物 。吃了光敏感性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或藥物後,沒有做好防晒,就可能長出黑斑。

8. 環境。汙染、輻射、煙塵、高溫的環境都會加速酪胺酸酶的活性,或使新陳代謝減緩,從而產生黑斑。

9. 老化。 皮膚的生長周期約21~28天,如周期延緩,我們皮膚上比較老化的角質、黑色素就無法及時排出,造成皮膚暗沉,也容易出現黑斑。

中醫如何看黑斑形成的原因?

中醫認為,「邪」侵犯皮膚,造成氣血失和,肝鬱氣滯,氣滯血瘀在皮膚上,就會形成黑斑。「邪」是指什麼呢?譬如太陽曝曬肌膚、環境污染,就屬於「外邪」的一種。而常見的具體病因分為三種:

1. 脾胃虛弱:因不當飲食,如過度食用生冷食物,造成腸胃虛弱,氣血生成不足,無法營養臉部的皮膚,此時就容易長斑。

2. 肝氣鬱結:長期的壓力、情緒不穩定或容易生氣等,會造成肝氣鬱結,氣血痰瘀滯在皮下,形成黑斑。這種斑顏色較深。

3. 腎虛:腎虛通常因為年紀較大,或久病體衰,或是房勞造成。腎虛造成經血不夠,面部的營養也跟著不足,就容易長斑。這類斑點常長在眼眶或下巴上,顏色可能會逐漸變深,同時伴隨臉部膚色暗沉。

淡斑美白的茶飲 + 藥膳

● 養顏花茶

藥材:珍珠母 20克、玫瑰花 5朵、白菊花 10克、白茯苓 20克、絲瓜絡 10克、紅棗 10枚。

做法:將藥材加水煎取汁,代茶飲服。藥渣可再煎取汁,用來溫敷於臉部,約10分鐘取下。

功效:健脾疏肝、化瘀消斑。

這個茶飲的成分比較平和,所以一般人都可以飲用。煮好之後也可以加一些蜂蜜,不僅提味,也可以幫助潤澤皮膚。

● 亮白四神粥

藥材(約2次分量):紅豆 10克、大棗 10枚、蓮子 15克、大米 100克、生山藥 50克、生芡實 15克、白茯苓 15克、薏苡仁 15克、白扁豆 10克。

做法:將藥材加水煮40分鐘後,再加大米煮成粥。

功效:健脾利濕、去脂消斑。

亮白四神粥也可以作為一餐食用,既可美白又可減肥。

耳穴按壓法 + 按摩法

還可通過按壓耳穴和按摩背部膀胱經的方法改善臉部黑斑,加強治療效果。(視頻截圖)

中醫治療黑斑,常用針灸和中藥,除此之外,也會配合耳穴按壓法。耳朵和足部一樣,有身體各部位的反射區。按壓特定的反射區,能夠加強治療的效果。而消斑的主穴選擇耳部的面頰、子宮、內分泌和皮質下這四個反射區。中醫師會幫民眾貼上耳穴的壓丸,然後讓患者回家後自己經常按壓,來加強治療的效果。

民眾也可以自己貼,用小米代替壓丸放在貼布中,貼在相應的反射區上。但由於小米有稜角,因此施壓時不要太用力,避免皮膚受傷;在貼之前最好先用酒精消毒。

按摩背部膀胱經也可幫助淡斑,自上而下地按摩,經過肝俞、脾俞、胃俞、腎俞四個穴位時,停留並多按摩幾下。

淡斑美白不宜吃的食物

● 感光性食物

柑橘類的水果、帶殼的海鮮類,氣味較辛烈的蔬菜,如韭菜、芹菜、香菜等都是屬於感光性的食物。

● 過多的酸性食物

避免過多食用肉類、魚類、蛋黃或培根之類的酸性食物。可以多吃一點新鮮的蔬果、香菇、海帶等食物,讓身體的酸鹼性平衡過來。

● 油炸的食品

油炸食品也容易讓身體的老化加速,容易長斑。

祛斑養顏的睡覺時間

肝膽經運行的時間在晚上11點~凌晨3點,這個時段是最好的美容覺時間,應保持良好質量的睡眠。

<本文整理自談古論今話中醫,完整視頻請見:中醫如何消除黑斑?>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