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川普政治高招 媒體陷雙重標准

Roger Kimball撰文/原泉編譯

左派人士通常缺乏羞恥感(正如他們往往缺乏幽默感一樣),這是一件好事。否則他們會發現很難自處。

8月7日,當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在他位於新澤西州貝德明斯特(Bedminster)的高爾夫球場,緊急召集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四項行政命令時,媒體莫明其妙地很不高興。

總統已經與國會進行了數週的談判,以解決中共病毒造成的痛苦和經濟困境。(事實上,廣告的真實性要求我修改這句話。痛苦和經濟困境是由對這種疾病的過度反應造成的,而政府機構的過度反應本身就是對這種疾病的損人利己式的政治化所引發的,它被重塑成一種反川普武器)

由於國會拒絕採取行動,川普挺身而出。他發布命令,規定個人年收入低於10萬美元的勞工在年底前不繳薪資稅,延長每週支付失業救濟金的時間,延長暫停償還政府資助的學生貸款的期限,並繼續暫停從政府補貼住房驅逐房客。

《華盛頓郵報》用這樣的標題對這一大膽的行動作出反應:川普試圖從國會手中奪走稅收和支出的權力。

休‧休伊特(Hugh Hewitt)抓住了這個意想不到的喜劇的核心,他指出「當奧巴馬總統開創選擇性執法時,媒體精英們都拍手叫好。而被奧巴馬總統叫停的法律的權力——移民和邊境法——與稅收和支出的權力一樣,都是憲法賦予的基本權力。看看哪些記者/平台試圖區分權力很能揭開他們的真面目。如果一個編輯機構譴責@realDonaldTrump的行為,但對奧巴馬總統的DACA和DAPA保持沉默,那他們就是虛偽的。」

確實如此。

休伊特接著指出,反之則不然,因為川普所用的是奧巴馬開創的先例,而奧巴馬的先例還沒有被推翻。因此,休伊特總結道,如果你遇到有人對川普「單方面和史無前例的行政行為」等感到憤怒,那麼可以理解為「這些人要麼無知,要麼存心欺騙」(或者,我可以補充說,兩者兼而有之)。

從原則上講,除了免除薪資稅,我完全不確定川普的行政命令是否為好主意。我會永久免除薪資稅,但我也會廢除社會保障,一個在危機時期制定的「臨時」政府計劃,但它像大多數政府舉措一樣,變得失控了。一開始時只是一種應急權宜之計﹐後來變成了預期的一種「權利」。

但我怎麼想的無關緊要。那些擔心川普行政令的憲法合法性的人(右派以及左派都有很多)也許有道理。但那些當年沒有反對過奧巴馬的違憲行政令的人是沒有資格站在法庭上申訴的。

然而,我還是認為政治博客Powerline的創始人保羅‧米倫格夫(Paul Mirengoff)說得很對。也許川普的行政行為超出了他的權限。也許吧。(當然,林肯和羅斯福做的很多事情都超出了他們的權力。)

但這裡真正的問題是現實的,我想歷史會同意米倫格夫的觀點。他寫道,這些行政行動是「政治高招」。

他寫道:「自富蘭克林‧羅斯福時代以來,公眾似乎總是贊同採取行動減輕苦難的總統,而國會這時不作為。一連串的活動,即使是徒勞或可能產生反作用的那種活動,也會使總統看起來精力充沛和充滿愛心。」

「在這種情況下,川普的舉動很可能迫使國會中的民主黨人達成協議。這一結果對總統來說也是一場政治勝利。」

米倫格夫也是對的,《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對川普行政令的不滿﹐是總統幹了一件政治聰明事的另一個標志。

我需要把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著名的免責聲明編成一個快捷鍵,即在政治中,一週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也許美國有1,000萬人死於中共病毒,也許股市會崩盤,也許中國(中共)會入侵紐約,或者朝鮮(北韓)會對美國發動電磁脈沖攻擊。

這種事情是可能的。但是,可能性很小。我們現在觀察到的趨勢更有可能繼續下去。

中共病毒的威脅將持續減弱。即使失業率繼續下降,股市也會繼續上漲。中共、俄羅斯、朝鮮、民主黨、媒體和美國的其它敵人可能會發出武力威脅,當然也會咬牙切齒。但這一切都是喧嘩和騷動,毫無意義。

總之,川普連任總統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至少從他在拉什莫爾山的精采演講開始,我就一直這麼認為。

他在8月7日的冷靜和富有同情心的行動使他更有可能連任。這些行政令真的是一個「政治高招」。當民主黨醒悟過來時,看看會發生什麼,那將很有趣。

原文Trump’s 『Political Masterstroke』 Leaves Press Scrambling to Apply Double Standard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羅傑‧金博爾(Roger Kimball )是《新標准》(The New Criterion)雜志的編輯和出版人,也是邂逅書局(Encounter Books)的出版人。他最近的著作是《永久的命運:失憶時代的文化與無政府狀態》(The Fortunes of Permanence: Culture and Anarchy in an Age of Amnesia)。

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大紀元時報》。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敏)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