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虜未滅 何以家為

——英雄雋言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神,其涵蓋的內涵是由無數的英雄和賢者用生命演繹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等每一個字的背後,都有無數感人肺腑的傳奇,共同奠定成厚重的中華文化。然而,每一個漢字又像散落在天際的一顆星,用望遠鏡看,裏面有非常廣闊的世界。在這個系列中,我們將用望遠鏡,探索每一個字背後那些歷史人物所留下的具體詮釋。

—-

一提到忠,我們就想起了南宋愛國英雄岳飛。岳飛的青少年時代正是北宋政治最黑暗的時代,徽宗寵信奸佞,導致各地民亂四起,外患頻仍,終於釀成了靖康之禍。金兵將徽宗、欽宗擄走,后妃、皇親國戚、文武官員三千人成為金國的俘虜,漢人被殺被擄者無計其數。

岳飛少年時家境貧寒,卻仍刻苦讀書習武,長大後親眼目睹其家鄉相州被金兵蹂躪,於是相應官府募兵,立志收復中原、一雪國恥。

岳飛從軍不久後就立下了赫赫戰功,宋高宗打算在臨安府為他建造宅第,岳飛借用了漢代霍去病的話婉拒:「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岳飛生活簡樸,平時與家人都只穿麻布,不著綢緞。在岳飛為將期間,他將朝廷給予他的賞賜饋贈,都用來犒賞士兵;當軍隊糧餉不足時,他就省下自己的俸祿補給軍需。

岳飛不近女色,不納姬妾,與妻子相守始終。一次將軍吳玠想要結交岳飛,買來一個官宦人家的女子送給岳飛。岳飛將女子安置在空屋之中,隔著屏風與之交談。他說:「我家上下衣紬布(粗布)、食齏(菜)面。女娘子如能同甘共苦,乃可留,不然,不敢留。」女子不言語,只發出不以為然的笑聲,岳飛就將這「名姝」退回了。

岳飛畫像(公有領域)

岳飛熟讀兵法,精通儒典,也遵奉佛理。在他的詞作中有「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這樣的句子。待功成身退後,與古寺鐘聲為伴,度過寧靜自在的晚年,這是岳飛的願望。他曾說:「大丈夫欲立功業, 豈可有所好(嗜慾)耶!」在朝政黑暗的時代,想要獨善其身並不容易。這不只表明他有堅強的意志,也是他修行中自然得來的清心寡慾。

所謂忠者,至公無私也。當岳飛少年時在照顧寡母與從軍報國兩難的抉擇中猶豫不決時,母親以刺字的方式給予他寶貴的教誨:精忠報國。精忠,意即不摻私情、一心為民為國的忠誠。如果貪戀朝廷的封賞,想要擁有豪宅田產、美女和財物,那就不能算作精忠了。岳飛為救國家於危難,曾連母親都忍痛撇下,又有什麼私情私利是不能夠捨棄的呢?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東漢曹植的這首詩,彷彿是英雄岳飛的寫照。

***

舞劇《精忠報國》上演了岳母刺字感人的一幕,是神韻2008年演出中的精采劇目。

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

(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