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管仲(約西元前725-前645年)得到了知己鮑叔牙的推薦,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管仲為周穆王的後代,是春秋時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齊國的政治家、哲學家,他的治國政治思想匯集在《管子》一書。
《韓非子》中有篇《老馬識途》,說了管仲的一個故事,表達他的思想觀點。話說有一次管仲和另一位重臣隰朋(*音同昔朋)從齊桓公討伐孤竹國。他們出征的時候是春天,返國時在冬天,從春到冬,四時景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齊軍迷途失道了。
管仲腦中快速倒轉過往的經驗,想起了一計解危方法,說:「老馬之智可用。」他說老馬能夠記得走過的路途,於是他們解了老馬的韁繩,跟隨在老馬後面而行,遂而找到了返國的道路,安全回到齊國。
在山中行進的時候,軍隊找不到水,大夥兒渴得要命。隰朋有著荒野求生的知識,他說:「蟻群冬天在山的向陽坡面築巢,夏山則在山的北面。在蟻巢下方一仞(*八尺 ,為古代長度單位)能找到水。」於是他們找到了螞蟻巢,往下掘地,真的找到了水。
韓非子告訴當時人說,「像管仲、隰朋這樣的聖賢人,知識豐富又有智慧,然而當他們遇到不懂的事,還能向老馬、螞蟻學習,如今的人卻不知道學習聖人之智,這樣的人不是太愚昧了嗎?」[1]
看到這個成語,直覺的反應可能是像老馬這樣的動物也有牠厲害的地方啊,認路的能力比人強……等等。後人稱經歷豐富練達的人作「識途老馬」,就是人中「老馬」!就從這個故事來的。韓非子為了點醒當時人侷限於自我、視野狹窄的盲點,而寫下了「老馬識途」這個故事,提醒人學習聖人之智以擴充自己的知識,提昇自己的識見層次與人生境界。
韓非子是戰國時代總結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從韓非子以後幾千年來,人類累積的歷史文化,更是不知凡幾,而現代人反而離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文明越來越遠,受物質利益的拘絆越來越深,能夠品味的人生滋味也越來越淺!如今,回首一顧韓非子的「老馬識途」,意義更能凸顯出來!
歷史上對管仲的評價
《戰國策.齊策》說「傚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指的是人生中雖然有過錯甚或有羞恥的經驗遭遇,然而能夠超越這些失敗的經驗,行大威、立榮名的一個典型人物就是管仲,他「據齊國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鄰國。」
孔子曾說:「管仲之器小哉。」但也曾讚美他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沒有管仲,華夏文化就將不存了!
《太史公自序》說:「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管仲的奢華闊氣與晏嬰的樸實節儉形成鮮明對比,然而二人都為齊國打造了昇平之世,一霸一治,澤被當代,垂範後世;齊景公重用晏子為相,齊國得以大治;齊桓公重用了管仲,得以成就一匡天下的霸業。
註釋[1]
原文:「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
參考資料:《韓非子》卷七〈說林上〉、《戰國策.齊策》、《史記》、《論語》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