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冇搞錯】台海戰爭危機 美國對共的作戰計劃

石山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6月11日訊】《有冇搞錯》。6月10日。

昨天,6月9日,其實在台灣海峽發生了讓各國軍方非常緊張的事情。

台灣軍方說,9日上午,台灣軍方偵察到,有多架中共軍隊蘇-30戰機,短暫飛入台灣的西南空域,台方出動空中偵巡戰機緊急升空,全程掌握,發出廣播警告及積極驅離。

另外,同一天,也是上午,美軍一架C-40A運輸機,從日本沖繩起飛,飛到了台灣上空,從北到南,沿著台灣西海岸飛行,穿越台灣上空,再由台南外海離去。台方指,美軍運輸機是按程序完成飛過上空申請,期間沒有降落台灣的機場。

兩件事,有關嗎?哪個先哪個後?

報導沒有說,但有報導說,是美國飛機先來,大陸飛機後來。這個,比較合理。

因為過去共軍一直強調說,美國空軍在台灣降落,就意味著武力統一台灣開戰。說過好幾次。

這次,美國C-40運輸機飛臨台灣,但沒有降落,直接飛到泰國去降落了。台灣方面說,美國飛機通知說飛機出現故障,可能會緊急降落,但後來飛機沒降落,飛走了。飛機是否真的有故障,沒人知道,但感覺上更像是表面的說法而已。美軍飛機,過去通常是從東邊繞過台灣,然後再飛南海和東南亞。

如果是台美雙方計劃好的,那說明台美軍事方面的默契和合作,又上了一層樓。C40飛過來,是為了未來大型飛機降落探路,探風聲。

報導也說,隨後共軍的蘇-30就飛過來了。正式報導,台灣說是用偵察機起飛,但實際上是F16掛彈起飛,就是把各種彈藥都裝上起飛,去攔截共軍的蘇-30,當然最後雙方沒有嚴重對峙,蘇-30飛回去了。

過去我們一直強調,美中關係現在已經轉為全面對抗了,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台灣。美中真正對抗的兩個點,一個是台灣,一個是南中國海。香港,是意識形態、政治和經濟上的對抗,而不是軍事對抗。

美國所有的軍事準備,都針對台灣和南海兩個地方。

以前,經常有很多爭論,說如果共軍入侵台灣,美國到底會不會介入?會不會派軍直接介入?介入多深?等等等等。但實際上,大陸、台灣、美國三方都知道,美國人一定會介入。除非是美國出事了,出了大麻煩,自顧不暇了,否則美國一定會介入中共武力統一台灣。

那麼,現在是不是美國出大事的時候呢?不是,美國最近種族抗議,各種抗議,甚至暴動的浪潮,這些麻煩,只算是癬疥之疾。真的,這是民主社會的好處。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中國大陸,那可就真的是大事了。

美國三個航母群集中在太平洋,而且都會到西太平洋,這個很少見的。

以前,曾經看過一個蘭德公司的報告。蘭德公司是做決策顧問的,在美國數一數二的,非常有名。

那個報告就是,如果中共武力犯台,美國要不要介入?介入多深?怎麼介入?最終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簡單說吧,第一,必須介入,否則美國霸權不再存在。第二,介入多深。四個選擇:1. 輕度介入,軍援台灣,賣武器;2. 技術支援,衛星、信息技術;3. 派軍隊入台對抗,守衛;4. 不但守衛台灣,而且深入大陸。

報告的第一個分析是,這些戰略,都很難搞。因為守護台灣,要守多久,因為是被動的。孫子兵法,什麼時間打,在哪裡決戰,打什麼程度,都由對方決定。

第二,美國和中共的軍事衝突,從來都沒有占便宜,一個前提是,美國沒有攻擊中國腹地,沒有對對方的戰略縱深進行打擊。北韓、越南,遠打近,慢打快,所以吃虧。

第三,局部作戰,還是全面作戰?北韓越南,都是局部。台灣也是局部?最後報告認為,要介入,要大打,而且要進行全面戰爭。

怎麼打法呢?報告的建議是,部署好,不動。

這麼大的軍事行動,無法保密。張愛萍參觀北約,備而不戰。模糊戰略。

報告認為,中共軍隊要占領台灣,第一波,必須有40萬部隊。這是共軍最精銳的部隊,最精銳的武器。等他們上灘頭,僵持,後續正要出發的時候,美國人才動手。

從沖繩基地飛過去,大概半個小時到台海。第一波,是把中共最精銳的部隊攔在台灣,最少一半,然後取得空中優勢之後,在韓國和日本的基地,以及和印度協調好的基地,空軍同時出發,對目標精準打擊。交通、通訊、能源,第一波;主要的工廠,第二波,持續3到5個月,把中國的工廠炸到三四十年前去。

另一個,當然就是西藏和新疆的戰略。這個部分更為複雜,這裡不說了。

後果是什麼?中國肯定四分五裂。這是為什麼,鄧小平他們那一代,要堅持經濟建設為主,要一百年不動搖。

因為差距很大,輕舉妄動,政策太激進,最後受害的可能是自己。但現在中共認為鄧小平他們太保守太軟弱,現在已經足夠強大了。

我看的蘭德公司那個報告,大概是十多年前了,那時候美中之間科技和軍事技術方面差距更大。但現在,是不是縮窄了呢?更接近了呢?也許是的,也許不是。

當然,那個報告,只是一個智庫機構的報告,並不是美國軍方真正的計劃。美國政府和軍隊,到底是怎麼想怎麼做,這是軍事機密,我們也不得而知。

但是,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下一次,全球會更加目瞪口呆。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香港大紀元/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