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5月12日訊】一季度,中國GDP增長為-6.8%,但36家上市銀行的整體利潤為+6%,歸屬母公司利潤同比增長5.52%。這說明什麼?
簡單點說,GDP增長率為-6.8%意味著:一季度中國非銀行企業利潤、居民收入、國家財稅收入,整體上平均都下降了6.8%。相比之下,銀行業利潤為+6%則意味著:如果計算銀行業的利潤率與除銀行之外全社會平均利潤率的倍數,這個倍數是無窮大。
銀行業的利潤哪裡來?
當然是從實體企業和居民信貸業務及各種金融衍生業務中來。說白了,當全社會的企業和居民因疫情而停擺的時候,銀行的信貸業務和金融衍生業務並沒有停止,信貸收入和各種金融炒作的收入照常進帳。這似乎無可厚非,因為銀行和金融業務基本都是網上作業,只要作業不止,自然收入就不會減。但凡事都不能往深層次去想,一往深層次想,這問題就少不了。
我們可以設問:假如一個社會出現實體企業和居民個人長達三個月基本停擺,不能正常經營和收入,利潤普遍下滑的情況下,依靠實體企業和居民生產經營而存在的信貸和金融業務憑什麼還可以有錢賺,還可以獲得同比增長而非下降的超級利潤?
進一步設問:假如企業和居民的停擺不是三個月,而是半年、一年或更長時間,這銀行還能繼續利潤增長麼?
三個月時間不長也不短,企業和居民都還能扛過去。只要還有一口氣,就不會欠帳不還,這是中國人的骨氣或者品行。如果是半年、一年或更長時間,一些企業和居民扛不住了,沒有了最後一口氣,貸款和各種欠賬自然不能還,銀行還能躺著賺錢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企業和居民真過不下去,銀行自然也會負利潤甚或倒閉。我們難免會考慮,在全社會普遍負增長的情況下,銀行有什麼理由和道理正增長,憑什麼依然能躺著賺錢?
同樣是一季度,美國整體經濟增長為-4.8%,比中國好點,因為美國一季度受疫情影響還不太大。但是,美國的銀行業在一季度所受到的影響顯然更大,遠比實體企業受到的影響大得多。一季度美國銀行業利潤下降幅度非常驚人,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富國銀行、摩根•士丹利、高盛等美國最大的銀行,一季度淨利潤分別同比下滑69%、45%、46%、89%、30%、46%。
在出現各種危機的時候,美國的銀行業為什麼總是比實體企業更敏感,受危機影響遭受的損失更大,而且總是先於實體企業倒閉?無論是1929經濟大危機還是1990年代的IT泡沫,亦或2008兩房危機,企業利潤遭受重創的,或者是撐不下去倒下的,從來都是金融企業先於其實體企業對不對?這說明瞭什麼?
這其實充分反映了中美銀行和金融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角色存在區別。為避免冗長的理論陳述,我們可打個簡單比方來說明問題的本質。銀行是企業的輸血者(給企業經營提供資本便利),同時也是企業的吸血者(獲取融資便利的利率回報),這一點全世界的銀行都一樣。問題在於,銀行的角色定位或者存在的基本使命到底應該是輸血優先還是吸血優先?這個很重要。
如果以輸血為使命,儘管輸血的同時也會吸血,但銀行業面對各種危機一定比實體經濟更敏感。道理很簡單,只要輸血不止,企業就不會死,只有輸血者倒下了,受血者才會死。這與心臟先死了,不能泵血,人才會真死掉是一個道理。
反過來,如果銀行業是以吸血為優先使命,自然情況就完全相反。吸血蟲無疑可以堅持到最後,堅持到吸乾死屍的最後一滴血才可能倒下對吧?
我們當然知道,銀行和金融系統一直在變著花樣玩各種金融衍生品的把戲去吸實體企業和民眾的血。但是,一旦經濟社會出現問題或危機,美國的銀行和金融業通常是先於實體企業倒下。這多少說明一點,美國的銀行和金融業懂得並踐行了一個基本原則:銀行和金融業永遠是輸血的使命高於吸血的目標,只有給企業輸足了血,把企業養肥養大了,才可以放心大膽地吸血。皮之不存毛將不附的道理,資本還是懂得的。
但中國的銀行和金融企業,要論投資與經營的本事,其實遠不及美國同行的,但其賺錢的實際成效卻一點不比美國同行差。原因嘛,當然是在享受中國金融體制的紅利。我們不能說中國的銀行業沒有給企業輸血的使命,但疫情下的中國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後,我怎麼看銀行的利潤數據都感覺不對勁或不對味。總在問自己,當然也想問問你們和大家,這到底是什麼道理,憑什麼,幹什麼?
美國政府通過「無限量寬」來無條件為金融企業和實體企業兜底,這雖然不符合基本的經濟學常識,但人家就這麼干了。有時反過來想一想,覺得人家的做法似乎也未必不是一種豪氣和擔當的方式。至少,人家的央行真把救企業當成了頭等大事,知道救企業就是救自己。
看到美國幾大銀行的利潤下降幅度居然是全社會整體利潤下降幅度的幾十倍,而不是反過來的利潤增長相對倍數無窮大,心裏好受多了。不因為別的,或許只是想滿足一個經濟學者的良知需要或者某種心安的貪圖。畢竟,銀行吸血多少,一定意味著全社會在失血多少。
如今的中國企業,尤其中小微企業,日子其實非常難過,政府也一直在呼喊銀行業要對中小微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扶持。真的做到了麼?
銀行和金融的使命不是漂亮的口號,要通過事實和數據反映出來。如果二季度,中國的GDP開始正增長,而銀行的利潤開始較大幅度下降,這銀行和金融的使命才算是真正體現出來了。尤其是所謂「社會主義的國有銀行」,使命感應該更強才對。不能說銀行利潤越低越好,但是,銀行利潤高於GDP增長率是肯定沒有道理可講的。要知道,GDP增長率其實可簡單理解為全社會的平均利潤率,政府財稅增長率和居民收入增長率的平均值。你銀行利潤一枝獨秀,只能說明吸血過多了。
銀行和金融系統,不能以利潤超高為榮,也不能以超低為榮,總體上應該有個界限,這個界限就是略低於GDP增長率。這應該作為銀行和金融業發展的一個倫理原則或者立法精神。從這個角度講,目前的貨幣政策應該是降息而非降准。想想人家美國已經零利率了,這其實也是在逼迫銀行要有擔當對吧。
各種高利率的民間借貸也應該適當收縮。關於民間借貸的法律界限太寬鬆了。看看GDP增長率,再看看36%或24%的民間借貸利率,離譜不?今天的經濟形勢下,如果不是販毒,請問哪個行業能有如此高的年利潤啊?從某種意義上講,超高的民間借貸利率其實是在鼓勵犯罪。所以,順便建議,民間借貸利率的法律界限應該迅速調整到10%以下。這恐怕也是當前防控金融風險的有力措施之一,沒有超高的利率誘惑和法律空間,怎麼會有那些網貸和各種金融詐騙呢?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