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醫有好用的「安眠藥」 助眠又養生

文/李杭哲

失眠的人們,往往求助於西醫的安眠藥。其實在中國古代,就有非常好用的「安眠藥」。

中醫失眠原因是「陽不入陰」 有三種情況

一天的辛勤工作結束之後,夜晚來臨時若能一覺好眠,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但就怕失眠的困擾找上門。在古代,人們是怎麼看待與解決失眠的問題呢?

中醫古書中有許多探討失眠的篇章,其中《靈樞‧大惑論》中提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中醫認為失眠的原因為「陽不入陰」。

陽不入陰大致分為三種情況:

陽氣過旺:通俗的說法是火氣大。此時的陽氣就像一個體力太旺盛的孩子,玩到很晚也不想回家。這時我們就必須將火氣降下來,才能使陽入陰,幫助睡眠。

陽氣太弱:就像是孩子在外頭玩得太累,沒有力氣走回家,此時得補氣。

陰氣不足:也可以說陰血不足,這種情況,就像是家裡家徒四壁,孩子即使回家,也得不到充分的休養,這種情況下就應該補陰血。

古人也會失眠,並使用「安眠藥方」幫助入睡。(Shutterstock)

古人的四大「安眠藥方」

古人也會失眠,他們使用的「安眠藥方」有哪些?在現代,這些方子又適合什麼樣的人吃?

1. 半夏秫米湯——最早的「安眠藥」

半夏秫米湯出自《黃帝內經》,已有數千年歷史,可以算是目前古書記載中最早的失眠藥,其組成很簡單,就只有半夏和秫米。半夏在約6月時,種子開始成熟,並且植株開始枯萎而倒地,古人認為這是一種收斂的象徵,因此半夏可以將人的陽氣收斂而引入陰氣中而治療失眠。

作法是,取生半夏65克,秫米200毫升,用1升的水熬煮,持續煮至藥液約剩下250毫升時,將半夏和米濾掉,只喝濾液。

本方不能使用制半夏,必須使用生半夏,因為其富含黏液的特性,可以養陰液,幫助陽氣入陰。而長時間熬煮的目的是為了去除生半夏的毒性。

由於半夏還有燥濕化痰的特性,因此對於平日吃得比較豐盛、飲食上大魚大肉,或吃得過飽造成胃有不適感的失眠患者,非常適合半夏秫米湯。

生半夏富含黏液,可以養陰液,幫助陽氣入陰,從而助眠。(Shutterstock/大紀元製圖)

2. 黃連阿膠湯——對抗生病造成的失眠

本方出於漢代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根據原文的記載:「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少陰病,可指大病過後的狀態,也可指平時陰血虧虛的人忽然得病。

人在生病的時候,會消耗自身的養分和能量去對抗邪氣,因此生病過後,尤其是發高燒後會陰血虧虛。同時,身體的陽氣對抗病邪後,會引起一種亢奮狀態,導致病人覺得心悸、心煩而失眠。這種患者因為火氣較大,通常入睡較困難。

黃連阿膠湯的組成包括黃連、黃芩、阿膠、白芍、雞子黃。黃連和黃芩能降火氣,阿膠、白芍、雞子黃等藥物能補充陰血,白話一點講就是補充養分。

其實,雞子黃就是蛋黃,蛋黃是富含營養、養陰血非常有效的食物。蛋黃若要用在補陰血,必須生吃,否則無效。通常是將其它藥物煮好放涼後,再將不含蛋白液的蛋黃打入藥液中攪拌均勻,服用後便能大大滋補陰血。後世很多方劑也都仿照這種用法。

3. 天王補心丹——對抗耗腦、憂思過度的失眠

適合吃天王補心丹的失眠患者,也有陰血虧虛的問題。但是與適合黃連阿膠湯的患者比較,這種陰血不足並不是因為大病過後急速消耗陰血所造成的,較多是因為慢性的消耗陰血的活動,例如思考。

並且,這種病人往往可以正常入睡,但是睡眠時間不長。患者除了一樣會心悸、心煩外,也容易出現健忘、嘴巴破洞或便祕的症狀。

天王補心丹非常適合學生服用。《內經》有句話說:「久視傷血。」倒不是說眼睛看久了就會血虛,正常人生活都得用眼睛,也不見得每個人都血虛。過度用眼的人,在古代常常是書生,其陰血虧虛的原因常常是消耗腦力念書,或嘔「心」瀝「血」地寫文章,憂國憂民,並且憂慮過度,還可能忘記吃飯,因此更沒有好好的補充身體陰血了。難怪人們都將費盡心思作出來的成品叫作「心血」,是非常有道理的。

除了學生以外,例如設計師、上班族等思考活動較多的工作,若有失眠的現象,也都適合這個方子。

4. 柏子養心丸——對抗陽氣不足的失眠

有一種失眠,是愈累愈睡不著。這類型的患者可能想著為了能好好地睡一覺,於是去大量運動,結果反而更無法入眠。這就是前面所說陽氣太弱,沒有動力回到陰氣中的情況,因此在柏子養心丸中,除了養血的藥物以外,也用了黨參、黃耆等補氣藥物。

這種陽氣不足的病患,除了愈累愈睡不著的情況外,還容易受驚嚇,一點聲響或變動就會嚇一跳,心跳加速,這類的病患就適合使用柏子養心丸。

失眠是從古至今的難題,也許正因為此,中醫才會發展出這麼多種類型的藥方。其實,治失眠的藥方還很多,每個人適合的方子也不同,自己亂吃,可能沒效果,甚至愈吃愈糟。建議尋找自己信任的中醫師,讓他們去煩惱如何制定你的專屬「安眠藥方」吧!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敏)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