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11號 》影評:看到真實影像

文/喬‧‧本德爾( Joe Bendel)翻譯/米藍達

片名:《阿波羅11號 》Apollo 11
導演:陶德、道格拉斯、米勒 (Todd Douglas Miller)
分類:紀錄片
片長:1小時35分鐘
上映:2019年3月8日
評比: 4顆星(共5星)

很遺憾「美國國家航空太空博物館」的「阿波羅登月」展覽目前不對公眾開放。時至今日,我們非常需要它激發我們對「太空計畫」懷抱的一種理想與樂觀。

幸運的是,一部重要的新紀錄片彌補了這個不足。首次發現的65釐米膠片忠實紀錄了當時一步一步登月的景象。不要管最近出現的反美國國旗電影。在2019年聖丹斯電影節(2019 Sundance Film Festival,又名日舞影展)放映的紀錄片《阿波羅11號 》,由製片人陶德、道格拉斯、米勒(Todd Douglas Miller)製作,知名的太空人: 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巴斯‧阿爾德林(Buzz Aldrin)、麥克‧柯林斯(Michael Collins)各自扮演了自己的角色。

當時阿波羅11號執行任務時的過程是如此完美地被拍攝下來,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視頻原本早已被遺忘了,直到米勒和研究員團隊們無意中從NASA的檔案和「國家檔案館」中發掘出來。彩色視頻仍然栩栩如生,觀者可以感受到身臨其境,正如身在任務控制室的旁觀者般。影像看起來清晰、乾淨而原始,反映了那個大時代的氛圍和質感。

除了偶爾穿插阿波羅11號的飛行圖外,米勒的紀錄片完全由這新發現的視頻組成。沒有主持人跳出來說話,也沒有戲劇性的再製。 然而,集導演、編輯和共同製片人於一身的米勒完美無縫地為觀眾描繪了成功登陸月球的壯舉,毫無遺漏地紀錄了每一個創造歷史的時刻,而米勒也在這當中呈現給觀眾不同的視角。

阿波羅紀錄片的整個過程中還傳達了三名太空人的特質,也捕捉了當時整個國家激昂的情緒。 當時只有泰德·肯尼迪(Ted Kennedy,家中排行最小,哥哥約翰‧甘迺迪於1960年總統任內遇刺身亡)在查帕奎迪克島(Chappaquiddick)遭遇不幸的事件報導,短暫突破了阿波羅的新聞報導,成了個有點狡猾(而黑暗)的幽默。

坦白說,沒有必要去看《登月第一人》(First Man,台譯《登月先鋒》,2018年上映),因為米勒的《阿波羅11號》與真實的人物一起呈現真實發生的真實事件,而且他們安全地登上月球又平安地返回。

愚蠢的陰謀論愛好者可能會繼續否認登月事件曾發生過,但現在他們沒有藉口了。因為《阿波羅11號 》將在CNN播放,由CNN影業共同發行,大家都可以看到登月真實的過程。

最重要的是,影片重現了「阿波羅計劃」如何啟迪了全國人心。 當年全國人歡慶探險的精神,而不是妖魔化它。 遺憾地說,在今日這樣的國家氛圍,我們能否再一次成功地進行那樣的努力著實令人懷疑。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如此令人耳目一新。帕克城(2019年聖丹斯電影節電影首映所在地)的人們應優先考慮這點,出門前先掂量這些冷嘲熱諷。

非常非常推薦《阿波羅11號 》這部在3月8日上映的電影。

原文Film Review: ‘Apollo 11’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作者簡介:
喬‧‧本德爾( Joe Bendel) 居住於紐約,獨立電影的影評作家。閱讀更多近作,請拜訪JBSpins.blogspot.com。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