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諸葛亮文治武功 諡封忠武侯 (上)

作者:古春秋

諸葛亮是智慧化身,賢相楷模,被人們尊為聖、崇為神,一生文治武功,忠義彪炳,死後諡封「忠武侯」,這是古代作為臣子的最完美諡號。

諸葛亮忠義彪炳千秋

諸葛亮為相十四年,特別是輔後主的十二年,蜀國幾乎沒有任何優勢。杜甫《蜀相》一詩稱:「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說的正是這一點。

公元226年三國區劃圖(玖巧仔/維基百科)

三國鼎立,蜀國國力最弱,國土和人口在三國中居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托付給他的是一份開創並維繫一個王朝的重任。

蜀國的建立和治理可以說是篳路藍縷,舉步維艱,劉備從劉璋手裡拿下的益州,是國虛民貧,「滿目瘡痍,飢蒿草野」,諸葛亮以這樣一個地方為起點,以「一州之地,十萬之眾」,抗衡曹魏,聯合東吳,對劉備可以說是「忠順勤勞」,以身作則,難能可貴。

當越巂(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西北)、牂牁(郡治故且蘭,今貴州凱里西北)、益州等四郡反叛時,諸葛亮於建興三年南征,「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履瘴癘之地,涉蠻夷之鄉。」

諸葛亮這次出師平復南中騷亂,降服孟獲,同年十二月回到成都,前後用了將近一年時間。

東晉史學家袁宏評價諸葛亮說,「孔明盤桓,俟時而動,遐想管樂,遠明風流。治國以體,民無怨聲,刑罰不濫,沒有餘泣,雖古之遺愛,何以加茲。及其臨終顧托,受遺作相,劉後(備)授之無疑心,武侯(諸葛亮)處之無懼色,繼體納之無貳情,百姓信之無異辭,君臣之際,良可詠矣。」孔明治下,君臣敬重,上下和睦,吏治清明,人民悅服。

最早從忠義角度評價諸葛亮的,是蜀漢君臣。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在詔策中表彰諸葛亮「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習隆等大臣在請求為諸葛亮立廟的奏折中說:「亮德範遐邇,勳蓋季世。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

成都武侯祠的諸葛亮殿(公有領域)

《漢晉春秋》記載,晉武帝司馬炎曾感慨若得諸葛亮為輔,可無「今日之勞」;晉李軌《晉泰始起居注》記載,司馬炎還讚歎「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其善一也」。司馬炎所稱許的「善」,就是「忠」,是忠君意義上的「忠」。

晉人張輔認為,諸葛亮「文以寧內,武以折衝,然後布其恩澤於中國之民。其行軍也,路不拾遺,毫毛不犯,勳業垂濟而隕;觀其遺文,謀謨弘遠,雅規恢廓,己有功則讓於下,下有闕則躬自咎,見善則遷,納諫則改,故聲烈震於遐邇也。《孟子》曰:『聞伯夷之風,貪夫廉。』余以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節矣,殆將與伊呂爭儔,豈徒樂毅為伍哉!」

這裡是說,諸葛孔明德配文武,文治足以安定國家,武略足以料敵制勝,在與曹魏抗衡的征戰中將恩澤帶給中原百姓。孔明治軍有方,他的軍隊可以稱作仁者之師,所到之處,路不拾遺,秋毫無犯,可惜的是北伐功業眼看就要成功,孔明卻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然而,諸葛亮的文才武略,目標宏遠,規劃精密,恢宏廓大。孔明胸懷坦蕩,自己的功勞歸於下屬,下屬有了過失他反躬自省,自找錯處,從善如流,納諫而改,他的聲威震動遠近四方。孟子說過,受伯夷這類高尚之士的感化,貪婪者也會變得廉潔;孔明的忠貞更具有示範效應,會使奸臣改過,樹立節操。

東晉習鑿齒(?—384年)將諸葛亮視為秦漢第一臣,稱讚諸葛亮以仁德之心執政,「法行於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諸葛亮於是可謂能用刑矣,自秦漢以來未之有也」。

習鑿齒還稱孔明「有匡漢之望」、「有宗本之心」,這與劉禪評價諸葛亮「參伊周之巨勳」以及「忠武侯」的諡號一樣,都在稱許諸葛亮的忠義。

唐朝武少儀在《諸葛丞相廟》一詩中稱諸葛亮「善持忠節」;唐人胡曾《詠史詩.瀘水》稱讚諸葛亮「誓將雄略酬三顧」,都以是諸葛孔明的忠義著眼的。

唐朝宰相裴度(756年—839年)認為,查閱過去那些逝去的賢哲們,「或秉事君之節,無開國之才;得立身之道,無治人之術;四者備矣,兼而行之,則蜀丞相諸葛公其人也」。

這個評價,是說古往今來,諸葛孔明是難得的全才,不僅忠義昭彰,更有開國之才,立身之道和治人之術。

諸葛亮自己也很強調忠的重要,他在《兵要》中說:「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魚失水則死,人失忠則凶。」


元代趙孟頫謄寫的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局部(公有領域)

諸葛亮一生為「興複漢室,還於舊都」嘔心瀝血,輔後主十二年,大的軍事行動就達八次之多,每次都是面對數倍、甚至十倍於己的強大之敵。陸游《書憤》一詩讚揚諸葛亮「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是說,諸葛亮有囊括宇宙的才能,幾千年來無人可以相比,他輔佐庸碌的後主,以忠義為重,治國理軍,六出祁山,鞠躬盡瘁,直至累死軍中。

諸葛亮不僅對君主忠義,對士兵一樣忠義。古代立國,以農為本,戰爭期間也不可荒廢農事,因此,諸葛亮實行士兵輪換制度。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北攻祁山,司馬懿率三十萬眾迎戰。此時,恰是蜀軍應該輪換之際,諸葛亮只有八萬人,部下認為,應暫停輪換,以壯聲威。諸葛亮說:「吾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裝束以待期,妻子鶴望而計日,雖臨征難,義所不廢。」為此,士兵很受感動,該離隊的要求留下,該服役的奮勇作戰,此次,射殺魏大將張郃,擊退司馬懿。

在聯吳抗魏的主張上,也體現了諸葛亮的忠義。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東吳奪荊州,殺關羽。劉備於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發動彝陵之戰,吳蜀聯合瓦解。孫權使都尉趙咨向魏求和,表示對魏文帝要「屈身陛下」。

諸葛亮受劉備託孤之後,繼續實行聯吳抗魏的策略,於建興元年,遣使使吳,勸吳與魏絕交,達到了預期目的。此後多次派費褘、陳震、張裔、鄧芝等要員使吳,「使聘歲通」使南征、北伐無旁顧之憂。

諸葛亮還以忠義平定南中騷亂。漢夷之間的民族矛盾由來已久,諸葛亮為化解這些問題,以德服人,七擒七縱孟獲,令南方少數族裔心服口服,發誓從此不再造反。平定南中後,諸葛亮不派兵、不派官,使夷人治夷,夷漢粗安。這樣,諸葛亮的忠義行之於南中之地,那裡的居民立廟祭祀諸葛孔明,香火世代不衰。

諸葛亮逝世後,諡封「忠武侯」。朱彭壽《舊典備征.卷三》解釋說:「以忠武為諡,易名之典,世重文正,然多以文臣得之,其為文武諸臣所通諡者,則當以忠武為最美。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

立諡制度的起源是周朝中期為周公旦和太公望制諡,用以如實反映逝者的生前事跡與功勞。諡號為「忠」為「武」,這是對諸葛亮一生極高的定評。@#

(未完待續)

點此閱讀:歷史名人諸葛亮 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敏)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