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連坐入獄 流離民間 終成中興明君(下)

作者:天熙

漢宣帝在歷史上,雖沒漢武帝、唐太宗等一代明君的名號響亮,但由於長期在民間生活,深知民間疾苦,洞悉世事人情,主政後親民愛民,勤儉治國。其學識涵養、見識韜略,都相當傑出,處處都顯露出天生的帝王之材。行「王道」,與民休息,挑選良吏,愛護百姓,教化天下。行「霸道」對外直搗敵營,戰勝匈奴,平定西域諸國,其統治時期文治武功鼎盛,是西漢武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候,史稱「吏稱其職,民安其業」,號稱「中興」。

良吏龔遂 安民富民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良吏的典範。漢宣帝即位沒有幾年,渤海附近的郡縣發生饑荒,導致許多盜賊群聚,地方長官未能平定亂事。經丞相和御史共同推舉,漢宣帝召見已經七十歲的龔遂。見龔遂年齡大身材又短小,很不放心地問他,「你有什麼辦法平定盜賊呢?」

龔遂說:「靠近海濱的郡縣距離朝廷遙遠,沒有受到聖上的教化。他們原本是陛下的好百姓,因為吃不飽穿不暖,地方官員又不能好好撫恤人民,他們竟敢拿著刀槍,愚弄陛下大軍。如今陛下派臣前往,您是要壓制他們呢?還是安撫他們呢?」漢宣帝聽後,心中很高興,對他說:「既然選用有能力的好官,當然是希望安撫他們。」

龔遂說:「微臣聽說,治理亂民就像整理亂繩一樣,不能著急。臣希望不要用一些固定的法條來限制我,使臣能見機行事。」漢宣帝准奏。

龔遂上任後,命令所屬郡縣,「停止追捕盜賊,先撤除捕捉盜賊的官吏。凡是拿著鋤頭等耕田農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府不得擅自拿問;只有手拿武器的人才是盜賊。」

盜賊聽說龔遂的教令之後,很快就自動解散了,眾人紛紛拋棄了兵器,改拿鋤頭等耕田農具開始工作,地方上又恢復了平靜。龔遂又打開地方的糧倉,賑濟貧民,又挑選一些品行良好的人為吏,安撫百姓。

渤海一帶原本農業生產風氣不盛,龔遂下令,郡中每家要養兩頭豬、五隻雞。並鼓勵百姓下地耕種,教百姓種植瓜果,不久家家都有了積蓄。

龔遂在治理盜賊的過程中沒有動用武力,而是站在百姓的立場,讓他們放下心防,自動棄甲解散,回歸正常生活。龔遂對百姓的善心及用心,不但安撫民心,安定社會,也讓人民生活富足安康。而宣帝對龔遂的信任也是關鍵,君臣和諧,相互輝映。

霸王道治國 文治武功鼎盛

漢宣帝在位時期武功極盛,行「霸道」對外直搗敵營,戰勝匈奴,平定西域三十六國,使大漢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昭帝末年、宣帝初年,匈奴多次侵占烏孫土地,劫掠百姓和財物。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發生內訌,當年宣帝擊敗匈奴。之後設立了「西域都護府」一職,以維護絲綢之路暢通,保障使節、商隊安全,宣揚大漢聲威。宣帝並將今日的新疆徹底納入了中國版圖。宣帝完成了武帝未完成之事,結束持續了七十多年的漢匈大戰。此後匈奴各部落不斷來歸降大漢。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西羌先零部落和其他羌人,企圖聯合小月氏等部落侵犯大漢,奪取河西走廊,斷絶大漢與西域諸國的來往。宣帝派趙充國率領不滿萬人的騎兵到達今甘肅地界,即大漢與西羌對陣的前線。

趙充國主張以武力和招撫的方式瓦解羌人聯盟,為此趙充國上疏宣帝,請求在湟中(今青海省湟水兩岸)屯田,亦兵亦農,作為持久之計。但破羌將軍辛武賢以為進軍時機已到,上書皇帝,請求進軍。趙充國一再上書,充分闡述了進擊和屯田的利弊得失,建議恩威並施招撫羌民。最後宣帝及朝臣們終於理解了趙充國的無私和忠誠,宣帝下詔罷兵,下令屯田。

最終羌虜降服,趙充國在當地正式設置了不少漢軍的農業軍墾單位,種植餘下的多餘糧草,就用以對西域各國百姓救災之用,並幫助當地百姓學習農耕以致富。

詔儒講經 帝鑑圖說

漢宣帝的另外一個大功績,是文治,將儒家的價值及精神引用到朝廷,一些高官都是名儒。宣帝並在西漢最大的藏書閣、未央宮的石渠閣召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家文化工作會議,史稱「石渠閣論書」,這次對儒學經典的討論中有一百六十五篇奏疏被合編,稱為「石渠閣議奏」。還在此間開闢了中國歷史上首次,漢隸文字的規範工作,為中國歷史上首部大型漢字典《倉頡訓纂篇》奠定了基礎!

漢宣帝在位25年,其軍事、政事、文學、吏治等皆有傑出表現。昭帝和宣帝期間,大漢國力恢復,出現了政治清明,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國土遼闊,邊境安寧,單于通好的治世景象。後世將宣帝和昭帝的時期合稱為「昭宣之治」或稱「昭宣中興」。(全文完)@*#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