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中國大陸的政策是:「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於是大陸各行各業,工農商學兵,一齊向錢看。舉凡學校、工廠、單位、事業機構、科研部門及至軍隊,都像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了許多商業公司,簡直全國為之瘋狂。那時走在大街上,或是茶樓裡,人們見面相問的是:你有沒有鋼筋?你能不能找到水泥?因為各行各業都在發展建設,市面上一些緊銷的商品,變成了人們經商營利的獵物。
有那麼一天,以前曾算過的一位朋友,帶了一位新人來,叫我幫他算算,看能否跟他合夥開個公司來做生意。那人是在科研部門工作,聽說認識一些上面官場的人。中國大陸是個人治的社會,而不是法治的社會,官府裡有人好辦事,有關係就有生意,所以假如能和上面的人拉上關係,你的公司的生意就已經有八、九成把握了。那人八字排開後,乃生於丁亥年,壬寅月,戊午日,乙卯時。
此造出生日的日干為戊土,所以屬戊土命。生於正月(寅月),木旺之時,春土氣虛,萬物生長發萌。再加上天干丁壬合木,地支寅亥合木,時辰乙卯皆屬木,全局木多克土,日主戊土屬弱。全賴戊土自坐午火,從而使得木生火,火生土,成「眾煞(木)猖狂,一仁(火)可化」之象。
從六神來分析,此造乙木官星透出,值根於月支寅木,是正官格。木是戊土的官星,(克我者為官),火是戊土的印星,(生我者為印),所以是官印相生,以印為用的官貴格,不會是財格。雖有壬水和亥水二顆財星,但皆被丁火,寅木所合而化木,財星轉化成官星了。
所以,明顯不會是做生意的命,只宜在官場上,或學術上發展。於是我明言:此命實不宜做生意,亦不是做生意的命,而是官印相生的官貴格,我看你倆想合夥開公司做生意,看來只是一廂情願的事,不會做成的。反而帶他來的那個朋友,倒是個財星得用的命。八字如下:生於丙戌年,丁酉月,己亥日,戊辰時。
此造出生日的日干為己土,所以屬己土命。生於八月(酉月)金旺之時,秋土氣虛,土生金泄土氣。但見局中天干透出二火、一土相助,(丙、丁屬火,戊屬土)地支又再見有戌土、辰土二土,綜其八個字生克制化,己土日主反弱為強,反喜金、水為用,忌火、土再多。
水為財星(我克者為財),己土日主自坐亥水位,所以日主自坐財星之位,又有月令酉金生起亥水,全局成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之勢,財星得用得力。來算之時,大運在辛金運,流年是甲木、子水年,亦屬金水喜用之大運和流年,於是我對他說:這幾年你應該會發財才是,不用找別人去合夥了,因為你命中土已經夠多了,有足夠的力量去發揮才能(土生金),進而去求財,(金生水)。如果找別人來合夥,反而不利,會變成小人,分薄你的錢財。因為命中土已經夠多了,土與土是指與日主同類,指兄弟姐妹、朋友、合夥人等,土再多,就會眾土爭克命中一點水,反成小人爭財或破財也。
他聽說後,想了想,也是的,兄弟幾人,毫不得力,且常有爭吵。但他未曾發到財呀,於是問,該如何做才能發財?我再查看一下,日主自坐亥水為喜用,此亥水亦是妻位,(日主坐下的位置,男命就是妻位,女命就是夫位)所以此造妻位為喜用,可得妻之助力或妻財的幫助,於是我向他指出這一點。但他說太太是潮汕人,連本地城市戶口也沒有,更遑論出去打工賺錢,現只是在家做家務和看小孩,何來得妻財?我便答道,我只是依命理直說,你回去想想吧,你的八字的特徵是應該得到妻助或妻財的,或者是通過妻子方面的關係得到助力和錢財。
此事算過後,過了半年。這期間得知他們兩人想合夥做生意之事的確沒有下文。但有一天,這位可得妻財助力的朋友又來找我了,衣著穿得煥然一新,與昔日的他明顯不同,他邀我上茶樓飲茶,才一一道來。原來他太太在香港和潮汕兩地都有親屬,在當時經濟政策開始開放的形勢下,一些生意人在香港與潮汕之間做生意,後來他通過太太的關係,也加進了自己的一份,於是便脫貧翻身上岸了。而那位當年算過的官貴格的人,生意始終沒做成,幾年後,聽說當上了科長,亦算還了當年的心願。
可見,命中各種不同的格局,先天上註定了人們日後的發展傾向,猶如一粒植物的種子一樣,從內在的生命潛質上,決定了它日後的生長方向。人們假如能夠知道了自己命格的傾向,沿著此傾向去發揮,便能達到趨吉避凶,事半功倍的目的。
例如,用傷官泄日干精華的,則宜從事文學、書畫、電腦等藝術事業或職業;傷官傷盡,或有殺有刃,宜武備;傷食生財或身財兩停,宜做生意或貿易;食神吐秀,或帶文昌,宜文學或歌舞;正官清粹,或官印相生,宜政治;殺印相生,宜軍事或外科醫事;身旺財輕,宜工程;劫比成群,宜自由職業,空拳覓利;財官並美,宜財政。
又如,性情孤介者,不宜為官或從事工商事業,以從事醫師、律師、會計師、教師等自由職業為宜;性情剛強者,以從事職業軍人、警察或職業運動員為宜;性情懦弱者,則以學習農工百藝,教養其一技之長為宜。
再如,八字少沖少合,事業得成專一;多沖多合,則頻年變遷。八字病重藥輕,作事多出自動,而費力不討好;八字病藥相濟,是多出於被動,且現成而省力。凡此種種,皆可從八字上推算出來也。@#
(點閱【命運天定.撥開迷霧】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