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天轉涼 滋陰養肺保健康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8月07日訊】立秋,是中華傳統24節氣之一,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在每年8月8日前後,視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2019年的立秋交於北京時間8月8日3時12分。

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說法。「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從這一天開始,氣溫逐漸下降,民諺說:「立秋之日涼風至」。

立秋當日的天候可用來預測農作物收成,像是「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即說明當日氣候晴朗,必定風調雨順;「雷打秋,冬半收」則意謂如果「立秋」聽到雷聲,表示冬季農作物會歉收。

立秋三侯

古人把立秋分為三侯:「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立秋之後,溫熱之風轉為涼風,清涼風來,接着,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但露尚未凝珠。

人們將秋季的蟬稱為「寒蟬」,寒蟬感陰而鳴叫,人們聽來,覺得「寒蟬淒切」,又將它稱為「秋憐」。古詩說:「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一個驚字,道出了內心萬千的感觸。

立秋風俗──迎秋

古人素有立秋迎秋的習俗,每到立秋日,皇帝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周代立秋,天子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唐代立秋祭祀五帝。

宋代立秋這天,宮庭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會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到了中華民國,立秋則有奠祖、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裁秋葉:立秋時將楸葉、石楠紅葉、桐葉等剪刻成各種花樣插於兩鬢。將紅布剪成葫蘆形狀,上寫「今日立秋,百病俱休」,縫在孩子衣服的後裾上,有驅邪祛病的意思。

吃福圓:立秋時節,台灣的龍眼大量上市。龍眼又稱「福圓」,俗諺是「吃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秋社: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

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稱人: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如有減少,便要吃肉『貼秋膘』。

立秋養生

立秋時,自然界處於陰陽轉換、冷熱交替的時節,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也對應陽消陰長的現象。

飲食方面,立秋養生總體飲食原則是多酸少辛,滋陰潤燥。

中醫認為,肺部和秋季相應。然而這段時間空氣會逐漸變得乾燥,中醫認為「燥易傷肺」,因此在飲食上要以滋養津液、健脾益氣為主。可適量飲淡茶(以烏龍、鐵觀音為宜)、豆漿、蓮子百合糖水等,並適當多吃些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如梨、荸薺、柿子、百合、銀耳等,也可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等柔潤食物,從而起到益胃生津的作用。

醫書《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

酸味食物入肝,肝氣可挾制肺氣,使人體處於平衡狀態。適當多食酸味果蔬,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檸檬、山楂等,可以收斂肺氣防秋燥。

起居方面,立秋季應「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由於秋天陰氣增、陽氣減,為了貯存體內陽氣,要盡量少熬夜,保證良好的睡眠。

精神方面,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人為悲秋易斷魂」,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

立秋詩歌賞析

「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唐詩《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可以說,隱隱的悲愁是立秋詩歌的一大主題。

唐朝詩人杜牧的《早秋客舍》一詩寫道:「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獨夜他鄉淚,年年為客愁。別離何處盡?搖落幾時休?不及磻溪叟,身閑長自由。」秋天的第一片落葉,足以勾起詩人心裏的離愁別緒。常年獨在異鄉,對家鄉的思念,在秋夜裡格外強烈。

宋詩《立秋》詩云:「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夜裡風吹梧桐,月光下的梧桐樹樹影婆娑,頓時覺得秋天來臨。這首詩有一種沉靜的美,詩人能夠「於無聲處聽秋聲」,讀者也能夠領略該詩深深的的惆悵。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劍彤)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