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婚當天財產遭查封 張若昀遇最嚴限古令?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7月06日訊】前幾日,在大陸男星張若昀婚禮當天,一份有關張若昀及其父親張健6,000萬元(人民幣,下同)財產被凍結的民事裁定書被爆出,引發網絡熱議。至於背後原因,有分析人士指,主要是張氏父子合拍已殺青兩年的92集電視劇《霍去病》遭遇了史上最嚴的「限古令」。

6月27日,張若昀與女演員唐藝昕在愛爾蘭舉行婚禮。當天下午,張若昀在微博晒出兩人的結婚大片,並配文「就這樣笑一輩子吧」。

從傳出的現場圖可見,張若昀騎著白馬迎娶新娘,唐藝昕一襲刺繡婚紗出場,顯得豪華浪漫。伴郎伴娘團井柏然、劉昊然、郭麒麟、宋茜、李沁、沈夢辰與新人有愛互動,在晚宴上,張若昀唐藝昕還跳起了雙人舞。

沒想到的是,正陶醉在幸福和喜悅中的張若昀,當天卻遇上了官司。原來,「華策影業」公司申請查封凍結扣押張若昀和他的父親張健價值6,000萬的財產,正是在6月27日曝光了法院的裁定書。

從民事裁定書上看,投資電視劇的「華策影業」於2018年4月向杭州仲裁委員會申請財產保全,並於2018年年底獲得判決結果:查封、凍結、扣押被申請人浙江南北湖夢都影業、張若昀、張健財產價值60,095,000元人民幣。其中,裁定書中提到的「夢都影業」最初的法定代表人中有張健張若昀父子,後經多次變更,法定代表人於2017年變成了其他人。

據搜狐娛樂報導,作為導演的張健,名下有多家公司。2015年,以他為主要股東的「西安夢舟」被上市公司「夢舟股份」收購,張健從中獲利5億多。因為張健家底雄厚,張若昀被網友稱為「富二代」。

報導指,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張健父子6,000萬財產之所以被「華策」申請凍結,直接原因是張若昀的父親張健在拍攝電視劇《霍去病》時資金不足,曾向華策借款,但到期未還。為了確保將來裁決時贏得資金,「華策」申請財產保全。

有律師解釋,因為張若昀是連帶責任保證人,因此才被牽扯到案件中,「所謂連帶責任保證人,就是和債務人一樣,債權人可以直接向擔保人要錢,擔保人不能拒絕,等於和自己欠人錢是一樣的」。簡言之,在這次債務中,張健欠錢未還,張若昀作為連帶責任保證人,只能替父還債,因此財產才會被凍結。

此外,公開資料顯示,除了已經製作完成的《霍去病》,之後在2017年和2018年兩年間,網傳「華策」先後有古裝劇《長歌行》、《極道少女養成記》、《四十成年禮》三部作品要和張若昀合作。不過,由於《霍去病》的合作糾紛,導致雙方的後續合作無法進行。

文章分析,上述債務問題,實則折射出演員、導演、影視公司在中國經濟下滑背景下「資本退潮」,影視圈遭遇史上最嚴「限古令」密切相關。

《霍去病》由張健執導,張若昀主演,2016年8月開機。彼時,熱錢湧入影視圈,古裝劇占了中國國產劇的半壁江山,如《羋月傳》、《錦繡未央》、《女醫明妃傳》、《大唐榮耀》、《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等。

據早前報導,隨著投資越來越大,大陸電視劇的集數也普遍從30+增長為50+,甚至是80+。在這個過程中,《霍去病》緊跟潮流,投資高達6.5億,集數從一開始的30集,經過兩次更改之後最終變成92集的長劇。

不巧的是,當《霍去病》2018年製作完成時,遇上了史上最嚴的「限古令」。

「限古令」明確要求,嚴禁古裝宫鬥劇在一線衛視播出。此令一出,古裝劇撤檔、台播走網播、滯壓的劇集不在少數。

等到2019年,形勢更為嚴峻。

一方面,中共廣電總局再出新規:從3月到6月,所有古裝題材網劇、電視劇都不允許播出,導致大批古裝劇滯播,題材撞檔嚴重。

另一方面,2019年是中共竄政70周年,2021年是中共建黨100周年,因此中共強推為其歌功頌德的「獻禮劇」,現實題材作品獲力捧。一位不願具名的古裝劇編劇就對搜狐娛樂透露,如今業內寫古裝劇的編劇不多了,大家紛紛轉類型,寫一些正劇、紅色題材的劇本。

迄今,《霍去病》仍未播出。就在今年3月,「華策影視」在第23屆香港國際影視展時,還把《霍去病》作為重點項目進行推薦,但是否有平台購買,尚不可知。而受「限古令」的影響,張若昀主演的另一部古裝劇《慶餘年》也遲遲未能上線。

事實上,電視劇《霍去病》因改編引發巨大爭議,在網上掀起大論戰。該劇自公布最新預告片後,就遭到包括多名歷史學者和微博博主的批評。熟諳歷史的專業人士表示,該劇不符合歷史記載,並呼籲所有劇迷抵制該劇的播出。

報導稱,一直想拍電視劇《霍去病》的張健,大約四五年前,曾謀劃讓自己的兒子張若昀擔任男主角,但30歲的張若昀愣是不相信霍去病是「天生戰神」,便拒絕父親的邀請。後來,張健對劇本進行改寫,增加了霍去病成為將軍之前在邊塞的「草根」生活。而且,該劇還因在其它諸多情節上「胡編亂造」遭網友投訴。

此外,還有業內人士描述:「當熱錢退去,投機資金破產之後,整體情況就是行業不景氣,大家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認為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的大陸影視業的殘酷現實,也是造成張若昀財產遭查封的重要原因。

──轉自《大紀元》(記者鍾又淳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