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故事(24)虞舜製衣裳

作者:劉如

第二十四課:虞舜製衣裳

【原文】

虞舜製衣裳,所以命有德;昭侯藏敝啞,所以待有功。

【字詞義解釋】

(1)虞舜: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受堯禪讓而有天下,國號虞。
(2)所以:用來。
(3)命:任命。
(4)有德:有德行的人。
(5)昭侯:戰國時韓國國君,在位時,以申不害為相,國家大治。
(6)藏:收藏。
(7)敝啞:破褲。敝,破舊。啞(ku),通「絝」,指褲子。
(8)待:等待。
(9)有功:有功勞的人。

【譯文參考】

虞舜制定衣服的式樣、花紋、顏色等級,作為區分職位等級的標誌,來任命有德的人;韓昭侯收藏破舊的褲子,將舊功臣比做舊褲,不忍心棄之不顧,以此來等待有功的人。

【讀書筆談】

上一課講的是孔子弟子和漢代宰相公孫弘生活節儉的故事,讓人懂得「儉可養德」的道理。過分追求物慾享受就會讓人脫離正道,走上人為財死的險惡道路,德性最易受到蒙蔽。這一課同樣講節儉的重要性,只不過換了一個角度,從古代帝王治國的角度來講節儉的重要性。目的還是為了養德。帝王節儉就可以實現「為政以德」,國家興盛的治國理想。

那麼何為「為政以德」呢?最好的例子莫過於開創以孝治天下的舜帝。這個傳統治國思想,不是孔子獨創的,而是孔子繼承並總結出來的。是舜帝以一生的經歷親自為後代子孫和歷代帝王留下來的。

舜帝兒時飽受饑寒打罵的虐待,父親眼盲,後母狠毒,後母所生的弟弟夥同後母與父親,多次設計殘害舜的性命,即便如此,他也從不怨恨父母弟弟,依然恭順地孝敬父母,愛護弟弟。以德報怨。由於不為家人所容,他出外謀生後,依舊以孝悌之道對待所有人,無論是打漁,務農,還是幹工匠活為生,都能像對待家人一樣敬老愛幼,勤勤懇懇,以寬仁忍讓感動著身邊的人,以至於他無論走到哪裡,原先多麼荒涼貧困的地方,都能三年成市,堯帝因此得以聽聞他的孝賢之名。最後把帝位傳給了他。

可見苦難的經歷,是寶貴的歷練,能養成大德。後代明君,有所作為的,都能牢記他一生吃苦節儉,任勞任怨侍奉父母和長者,友愛弟弟和盡心照顧天下百姓的美德,大家都明白舜帝就是為政以德的典範。他歷經苦難,因此懂得仁愛百姓,在治國時,就能選官重德,所以說他「製衣裳,所以命有德」。任命有德之人管理國家,國家才不會腐敗,百姓才有安康的生活,天下得以太平。

所以歷代有作為的帝王,非常注重養德,從來都把節儉吃苦看得很重,注意讓自己不要一朝得志,就改變初衷,變節墮落,丟失江山。下邊講的,都是帝王節儉養德,不忘恩義,用以治國的故事,令人深受啟發。

【說故事時間】

虞舜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孝順賢能,繼堯之後成為天下的共主。舜曾巡視天下,將天下劃分為十二州,觀察天象,祭祀上帝及山川神碉,整頓禮制,揚善逐惡。

根據《書.益稷》記載:舜制定衣裳,用顏色、樣式、花紋、圖案作為等級的標誌,授與有德行的人,讓他們為百姓做事。

戰國時代的韓昭侯,是一位賢明的國君。在位時,國家大治,諸侯不敢來犯。他有一件褲子,雖然已經十分破舊卻捨不得丟掉。他說:「這褲子以前是有用的,現在雖然變得破舊了,我仍然不忍心將它丟棄;就好像有功的人,我不忍心忘記他以前的功勞。所以收藏這舊褲等待有功的人,賞賜給他。」

南朝宋的開國國君劉裕,年輕時家境清寒,為生活不得不出外謀生。劉裕辭別家人,穿上新婚妻子親手縫製的粗布衫褲,到新洲幫人收割蘆葦以換取溫飽。一連數天,頂著大太陽揮汗工作,新的衣裳很快就破爛不堪,辛苦賺來的血汗錢也只能勉強維持生活。後來,劉裕穿著這身破衣投身軍旅,憑著戰功,得到晉升。之後當上了南朝宋的皇帝。

劉裕登上皇位後,並沒有忘記年輕時的貧寒日子,他將破爛的粗布衫褲仔細收藏起來,並常告誡子孫說:「我保存這套粗布衣褲,就是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當年。後代子孫如果有奢侈不知節儉者,一定要家法嚴懲。」由於劉裕帶頭崇尚儉樸,使得東晉以來浮誇奢侈的社會風氣得以改變。

帝王節儉,就能慎終追遠,以德治國,愛惜臣下和百姓,懂得是非恩義,才能獲得天下人的真心擁戴,國家才能繁榮安泰;個人節儉,也能以德治家,敬重父母,愛護兄弟,不忘感恩妻子辛勞,夫妻相敬如賓,家庭必然和睦,所以家和萬事興。齊家治國,皆從自身養德開始,先人教誨,孩子們要牢牢記住。

(資料來源:正見網傳統文化教材)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