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陽故事圖》邀你一起看圖說端午

作者:鄭行之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6月04日訊】《端陽故事圖》冊,清代宮廷畫家徐揚所繪,共八開,各開分別描繪端陽節期間的一個重要活動,各開之間沒有連貫性,只是集中表現了各地的風俗習慣。每開都以隸書題畫名,並以行書對畫作內容作一些注釋,方便讀者理解畫面內容。

此圖冊構圖嚴謹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動,線條簡潔流暢,色彩柔和典雅,我們由此可看出作者已掌握了院體畫的寫實精神,也顯示了乾隆時期宮廷繪畫工整清麗的特性。

圖冊上鈐有乾隆皇帝諸方璽印:「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樂壽堂鑒藏寶」、「乾隆御覽之寶」等,留下乾隆多次鑑賞的痕跡。從《端陽故事圖》中可以看到有清一代流行的端午習俗。

《端陽故事圖》說端午習俗

第一開:《射粉團》

題畫:「射粉團,唐宮中造粉團角黍飣盤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進一步想想看

射粉團(糰)這個遊戲盛行於唐代都城和宮中。《開元天寶遺事》就有記載:「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食(射)也。都中盛於此戲。」

粉團是一種類似麻薯的甜點,以糯米製成,外裹芝麻,用油煎或炸食,也稱為「麻團」,起鍋後香氣四溢,人人都想得而食之。

本畫以界畫手法描繪寧靜整潔的宮苑一角,有五個年齡相近的宮娥聚在一塊玩射粉團,五人都長得眉清目秀,穿著素雅,從她們手中還拿著芭蕉扇和掌扇來看,她們可能是剛值完勤,手中的值勤工具尚未交還,聽說要玩射粉團,巴巴地跑過來想參一腳,臉上滿是盼望與期待。可見這遊戲在那個年代是多麼吸引人。

徐揚在布局上做了一個三角平衡,人、樹、香几,三方平衡。就遊戲本身來說,人和香几就成了,為何還加上樹呢?可能因為香几體型較小,恐怕配對不了,就多畫了樹來增強對比力度。我們就來看這個香几。

古來就有一些人喜歡在室內焚香薰香,特別是在打坐或讀經時,更是少不了這個動作。香几就是專門用來擺放香爐的小几,它的腿足是彎曲的三彎腳,纖細的體型使它看來有一種婀娜多姿之感。在古代,香几是專用來置放香爐香薰,到了現代,除了用它來置放香爐外,也有人將它和雅致盆栽配對,視同花几一般。

讓我們回到畫中來。當然,遊戲的結果,最後有沒有人射中,有沒有得獎,得獎時,有沒有共享,對於後面這些,各位可自行解讀,我們就不多作猜測了。

第二開:《賜梟羹》

題畫:「漢令郡國貢梟為羹賜官,以惡鳥故食之。」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進一步想想看

漢朝時,有鑑於梟是惡鳥,漢代皇帝便命他的屬國在朝貢時,儘量以梟作貢品。然後命人把它做成羹,賜給百官。

這畫只畫了二個官員在收受梟羹。所謂「禮多人不怪」,兩人都躬著身,互相拱手道謝致意,端梟羹那一位雖空不出手來,但動作表情也都傳達得十分到位。

古代的人心思單純,畫畫也不例外,畫面除了人物外,其它盡是宮殿下緣的台階、壁面、門窗、廊道、柱子,此外不多畫別的物事。界畫簡潔單純的特性在此表露無遺。

第三開:《採藥草》

題畫:「五日午時蓄採眾藥治病,最效驗。」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進一步想想看

每年的五月五日中午,人們會到山裡採藥草,作為袪病、袪邪之用。拜端陽節所賜,一向寧靜的山區,此時有了響動,風聲、水聲、人聲,此起彼落,混雜交錯。

這幅畫屬於工筆設色,大部分岩塊都被深深淺淺地敷染了綠色,也有染石綠的,所以和「青綠山水」也有那麼一點近似,因為很大範圍的綠色,若能再分出輕重濃淡,本身就是一個光潔明媚的亮點。

進山不久,這一成年人和兩個童子似乎就淹沒在這無言的山中了,思想中只有藥草,特別是到了中午時分,採來治病有特效。因此,我們可以從畫面上看到,在這一刻,他們是如何地忘其所以並且樂在其中!

第四開:《養鴝鵒》(音同渠玉)

題畫:「取鴝鵒兒毛羽新成者去舌尖,養之皆善語。」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進一步想想看

在這棟建得很好的屋子前,一個女子牽著一個幼童,面對著一個手上架著一隻鴝鵒的半大孩子,兩人正在談論著什麼,這幼童看到這隻鴝鵒,指手劃腳地,顯得十分興奮,從畫題《養鴝鵒》來看,應該是想買回家養吧!

鴝鵒俗稱「八哥」,屬鳥綱燕雀目八哥科。毛色純黑,頭及背部微微浮現綠色光澤。頭上羽毛細長而尖,像柳葉般。如果趁牠長新羽毛時去修剪它的舌尖,這隻鴝鵒長大後就很擅於模仿人聲或其它鳥類的鳴叫聲。會模仿人說話的八哥,一直都是愛鳥人士喜歡飼養的對象。[1]

順帶一提,「不棄、不養」是飼養寵物的最高準則。既然養了就不能任意遺棄;如果還未飼養,那就下定決心,絕對不養。

第五開:《懸艾人》

題畫:「荊楚風俗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進一步想想看

嚴格說來,端午節也是「清潔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都要灑掃家戶、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蕩濁袪腐,除菌防病。炎炎夏日端陽的驅邪防毒,比過年的大掃除還做得徹底,說它是衛生節一點也不為過。

艾草的莖葉味道濃烈,有驅除蚊蠅蟲蟻、凈化空氣的作用。而菖蒲作用也類似艾草,民間都相信它們有闢邪免疫的功效。因此自漢代以來,端午節家家必插艾以應節景,唐以後更加上菖蒲,還有人把艾束為人形,懸在家戶門口的。

《荊楚歲時記》:「常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師曠占曰:歲多病則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為虎形,或翦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

本畫描繪兩位婦女在其中一人的家門口談話,談的就是門上懸艾人的事。這幅畫中,界畫成分稍稍少了點,重點落在家門和圍牆的結構,牆內的楊柳、牆外的花兒和門柱上的艾草上。兩位女士談興正濃,比手劃腳,談得不亦樂乎。

單純內歛的線條,透明淺柔的設色,加上畫家個人溫和悠緩的特性,整個畫面顯得清新明朗,溫文淡雅,讓人一看就覺得心曠神怡。

第六開:《繫彩絲》

題畫:「繫彩絲,以五色絲繫臂,謂之長命縷。」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進一步想想看

端午節時,繫在手臂、手腕,或懸在兒童胸前的五彩絲線或絨線,就是用來消災祈福的。南朝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講:「(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繫臂,名曰闢兵,令人不病瘟。」

本圖是年少的給年長者繫五彩絲,展現天倫之情。

第七開:《裹角黍》

題畫:「以菰葉裹粘米為角黍取陰陽包裹之義,以贊時也。」
(菰葉:「菰菜」、「筊白筍」之古稱)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進一步想想看

我們細看這幅畫,它的背景是一富庶人家的一個小小後院兼廚房。目前這廚房在忙什麼呀?人在這兒幹啥?裹角黍呢,也就是包粽子啦!有人在空地洗粽葉,有人在案上調理食材,分工合作,效率高,古人真有智慧呀!

特別是屋子的構造,看起來挺好,很符合建物功能的需求,比如它有個專用水井,還種上梧桐、棕欖樹,這端午小廚房就變得美極了。畫中6人有3個是幼兒,大人帶著小孩一起來包粽子,你瞧,有個小兒腳下墊著小腳凳呢!這體現了做中學的家庭教育,溫暖而放鬆的空間,展現溶洽的家庭關係。

第八開:《觀競渡》

題畫:「觀競渡,聚眾臨流稱為龍舟勝會。」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進一步想想看

為了觀看龍舟競渡,這些人呼朋引伴,循聲而來的人有老有少,有僧有俗。一行人站在岸邊楊柳樹旁,自在地站著,脖子微微伸長,正看得起勁,也希望能早點兒看到結果。往前眺望,不遠處,有艘龍舟正在奮力向前挺進,一邊有6個,共12個操槳手動作齊一地努力向前划。

這景象和一般龍舟賽不太一樣,可能是賽程安排不同,一般競渡是多船做定點、短距離競賽,從起點划到預設的終點,誰先到誰就拔得頭籌,都划到終點,比賽也就完了。這一年一度的競賽活動也就結束了。

此圖所畫的是另類的賽程,似乎是遠程競賽,所以一次只看見一艘,其它的可能拉開了距離,一時還看不到。

岸邊的一排人馬,有拿蒲扇的,有執摺扇的,小孩左手拿著像現代的划板一樣的東西,年紀大一點的撐著拐杖,唯一的僧人背向河面,正在跟旁邊的婦女宣說什麼,大叢的白鬍子使他的表情顯得比較嚴肅。眾人身邊的楊柳,細細的葉子在微風中輕輕地搖曳,也似加入了觀競渡的行列一般。

熱閙的競賽隨著龍舟滑渡,很快就要過去了,要再重溫舊事,只有待來年了。

註釋:
[1] 後來因為養寵物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不只是鳥類,各種不同門類的外來物種被大量引進,一開始還滿新鮮的,慢慢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相繼浮現,有耐性的飼主可能會耐心地找出解決的辦法,可是不見得人人都能這樣去做,結果可想而知,不久就出現了棄養問題,繼而各種生態問題也來了。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