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故事(20)張良躡足附耳

作者:劉如

第二十課:張良躡足附耳

【原文】

漢張良躡足附耳,東方朔洗髓伐毛。(附一)

【字詞義解釋】

(1)張良:漢初建國功臣,字子房。祖先五世為韓相,秦滅韓後,曾於博浪沙用大鐵椎襲擊秦始皇,失敗後逃亡至下邳,遇圯(音宜)上老人授《太公兵法》,輔佐劉邦定天下,封為留侯。
(2)躡足:踩腳。躡,踩、踏。
(3)附耳:以口貼近耳朵低聲說話。附,很靠近。
(4)東方朔:西漢平原厭次人,字曼倩。擅長說笑話,個性詼諧滑稽,經常諷諫武帝。善辭賦。
(5)洗髓:清洗骨髓,洗去舊的骨髓。
(6)伐毛:削去舊的毛髮。伐,削去、換除。

附一:此句洗髓伐毛的是黃眉翁,而非東方朔,所以有些版本作「黃眉翁洗髓伐毛」。

【譯文參考】

漢代的張良曾暗中踩劉邦的腳,附耳低語,勸告劉邦;東方朔聽黃眉翁說,他三千年洗髓一次,二千年換除毛髮一次。

【讀書筆談】

這一課最值得孩子學習的就是大忍之心,正因為有大忍之心,張良才獲得天書兵法,成其機智謀劃、文韜武略的天才而流芳百世,漢高祖劉邦稱讚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一名句,也因此得以千古流傳。

張良與韓信的「胯下之辱」共同演繹和留下了著名的關於忍的文化。這裡主要講張良之忍。

張良椎擊秦始皇未遂,被懸榜通緝,不得不埋名隱姓,逃匿於下邳(今江蘇睢寧北)。一天,張良閒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粗布短袍老翁,老翁走到張良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隨即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張良也能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也不謝,仰面長笑而去。張良被如此欺辱卻不見怒色,那老翁忽又返回橋上,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5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應諾。

5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早已等在橋頭,見到張良,怒斥:「與老人約,為何誤時?5日後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隱忍的精神感動了老者,老者於是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10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13年後再來見我。」說罷,飄然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神祕高人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的「天造之才」。

蘇軾曾說:「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劍而起,挺身上前搏鬥,這不算勇敢。天下有一種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無緣無故地對他施加侮辱也不動怒。為什麼能夠這樣呢?因為他胸懷大志,目標高遠啊。」

他認為,黃石公刁難張良,是為了點悟他,小不忍則亂大謀。心浮氣躁,成不了大器。所以後來,他能做到處變不驚,沉穩應對,不被憤怒帶動而迷失心智。

後來他與韓信的胯下之辱,被千古傳頌,成為關鍵的處世智慧之一。忍,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要素。

【說故事時間】

張良的大忍

韓被秦滅亡後,張良因不能忍,散盡家財求得一大力士,在博浪沙以大鐵椎狙擊秦始皇,誤中副車,未能成功,因而被通緝。張良逃匿到下邳時,遇見圯上老人黃石公。老人多次考驗張良,覺得他已能明白過去刺殺秦始皇的教訓,忍下小忿,孺子可教,於是傳授他太公兵法。張良便靠這部奇書,輔佐劉邦完成統一大業。

楚漢相爭時,劉邦被楚軍圍困,情況危急,此時,韓信攻破齊國,派人送信來,請求封他為齊的假王(代理王),劉邦見信十分生氣,破口大罵:「我在這裡受困,日日夜夜期望著韓信能來輔佐我,沒想到他竟然想要自己稱王?」張良暗中踩了劉邦一腳,附耳勸說:「漢軍正面臨不利局面,不如順勢封韓信為王,好好待他,讓他在那裡鎮守,以免局勢生變。」劉邦也明白過來,便改口罵說:「大丈夫平定諸侯,便是真王,還做什麼『假王』!」隨即派張良前往立韓信為齊王,並徵調韓信部隊攻打項羽。

蘇軾認為,劉邦之所以勝利,在於能忍,而這「忍小忿以就大謀」的忍耐功夫正是張良教他的。

黃眉翁洗髓伐毛

東方朔常巡遊天下,一日,在海邊遇見一位老婦採桑,旁邊有一個黃眉翁對他說:「這位老婦從前是我的妻子,我不吃飯只吞氣已經活了九千年了,每三千年洗髓一次,二千年剝皮換毛一次,我已經洗髓三次,換除毛髮五次了。」

這就是成語「伐毛洗髓」的典故由來。形容徹底清除污垢,或者比喻人脫胎換骨,呈現全新面貌。

(資料來源:正見網傳統文化教材)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