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美歐強硬俄存戒心 北京能不心慌?

這個世界變化得實在太快。北京當局去年還在高喊「厲害的國」,今年已然收斂了不少,連飽受西方詬病的「2025計劃」也在公開場合悄然消失;去年還對美歐強硬,在貿易問題上,疾言厲色告誡美國切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今年才徹底明白自己的腳被砸得有多痛。

一痛是在貿易談判一拖再拖無效的情況下,尤其在美國「通俄門」調查報告出爐後,迫於國內外壓力的北京不得不低下自己的頭,首度承認美方在知識產權竊取和強迫技術轉讓等方面的指責存在,並在新一輪談判中,接受了美方諸多要求,以期儘快達成協議。至於在未來四週內雙方是否能達成協議,將取決於北京是否接受最後的幾點分歧,即:同意美方在協議簽署後不馬上取消關稅;同意美方建立單方面監督執行機制,如果北京不履行協議條款,華盛頓有權進行報復等。

然而,筆者認為,不管協議是否達成,對北京造成的痛都不會消失。一方面,如果協議達成,北京必須履行承諾,否則將遭致美國猛烈的報復,而這樣的報復恐怕北京難以承受。但若真的履行承諾,北京在經濟結構上需要有實質性的改變,其所引發的對中共獨裁政權的衝擊,同樣是北京當局不願接受的。

另一方面,如果北京拒絕在最後幾點分歧上讓步,談判以無協議告終,美國必將提高關稅至25%,屆時本已不堪的中共經濟將再遭受重創,而那時就不僅僅是外資企業的加快撤離了。經濟的蕭條所引發的社會震盪,會引發怎樣的後果,估計中共想都不敢想。這也是北京當局在2019年新年開始就全方面控制社會的主因。

在北京尚未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情勢下,覺醒的歐洲也開始追隨美國,大聲對中共說「不」。這也是北京最不願意看到的,同時亦表明此前中共分化歐盟的舉措並未成功——即便意大利簽署了並不具備強制力的「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不久前,中共總理李克強訪歐之際,中歐發布了聯合聲明,而這個聲明是在北京妥協,答應對企業補貼和強制在華外企的技術轉讓等政策進行調整後才出爐的。顯然,北京妥協,是並不想激化與歐盟的關係。雖然聲明出爐,但歐盟與中共在市場的真正開放和人權問題上的巨大分歧並未消除。

歐盟的日趨強硬讓北京痛上加痛,並眼看著美歐聯手,應對中共不公平的貿易問題。4月8日,美國高級貿易官員威廉斯在美國商會發表講話時稱,美國和歐盟現在正在世貿組織就中國的「非市場經濟政策」「攜手合作」,為由國家主導的「有附加條件的」倡議提供基於市場的替代方案。沒有人否認,這樣的合作在未來會越來越多,北京只能是越來越慌。

對於美歐的強硬,內心恐慌的北京現在並無切實的對策,除非其想從體制上做真正的改變,否則如果繼續採取簽協議、不執行、再談判、再簽協議、繼續毀約等欺騙手法矇騙美歐,日子會越來越不好過的。因為目前全世界都已經看清了中共的嘴臉,都已經明白對於中共切不能聽其言,一定要觀其行。

如果說美歐已經在讓北京痛得很難受,那麼一直宣揚中俄友好、表面上與北京保持著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俄羅斯,也沒有幫助北京減輕痛苦。

近日,有俄羅斯媒體透露說,拖延多年的中俄大型合作項目「莫斯科-喀山」高鐵工程能否簽約仍懸而未決,原因是普京對該項目持反對意見。據報,莫斯科-喀山高鐵項目一直被北京宣傳為代表了中俄合作高度的典範項目。幾乎每一次普京訪問中國大陸或中共領導人訪俄,雙方都會為此簽署一系列的意向書、合作協議和備忘錄。這條規劃建設的高速鐵路連接了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與韃靼自治共和國(註:一個在俄羅斯境內的共和國)首府喀山,是規劃中的北京-莫斯科高速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是「新絲綢之路」。

而除了高鐵合作項目之外,中俄之間的很多曾被高調宣傳的大型合作項目最後都不了了之,或被一拖再拖。如中俄遠東邊境河大橋的建設也已經拖延了多年,至今仍未完工。而俄羅斯修建克里米亞大橋的速度卻快得驚人,絲毫不差於中國速度。

普京出於何種理由反對修建該高鐵,是否會鬆口,外界並不確知。或許從極權體制下走出的莫斯科是深諳北京的真實目的,是以運用太極手法應對北京。

不僅如此,4月8日在中共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錢洪山率領高級代表團訪問莫斯科時,被親克里姆林宮的日里諾夫斯基警告中共最好別染指俄羅斯的利益,這樣可避免俄中之間爆發衝突。

有意思的是,在4月4日,美國川普總統會見中共副總理劉鶴時表示希望中俄和美國一起減少軍備後,俄羅斯率先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川普的提議與之前美國宣布退出《中程核導彈條約》的目的一樣,就是遏制邪惡的中共擴大導彈庫,發展常規武器,威脅台灣、美國和盟軍在亞洲的軍事力量等。不過,北京對川普的倡議並未給予回應。莫斯科北京不同的反應也很說明問題。

從近幾個月美國、歐洲的變化看,美歐強硬應對北京將不會逆轉,這也意味著北京當局在2019年剩餘的日子裡一定很難熬的。很明顯,在川普總統的引領下,不僅美歐強硬,世界不少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瑞典、巴西、波蘭等國也改變了以往針對中共的政策,世界已越來越認清了中共這顆毒瘤對世界的危害,也都明白毒瘤不除,世界將無寧日。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