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堅持24小時營業 超商面臨轉型契機

【新唐人2019年03月23日訊】日本面臨高齡、少子化狀況日益加劇,台灣的服務業發展模式、消費及人口結構與日本高度相近,勞動密集產業員工面臨招聘困難恐相繼出現窘境。為此,全年無休的便利商店將不再堅持24小時營業。

中央社報導,台灣有上萬家超商門市,早已是外國人羨慕不已的幸福,各式小吃從早到晚應有盡有,正餐類菜單不斷推陳出新,連卡路里都標示得清清楚楚,更不用說代收水電費用、信用卡帳單、訂購高鐵等交通票,幾乎包辦生活中所有大小事,如果家裡沒有人收包裹,可以選擇到超商取貨,超商還能擔任物流平台,服務電子商務「店到店」取貨。而在入夜後,燈火通明的超商成了城市溫暖一隅。

也因為超商店員要做的服務愈來愈多,不僅站收銀台結帳、補貨,也要煮關東煮、茶葉蛋、調配咖啡、珍珠奶茶等飲品,近幾年還要洗廁所,日本7-Eleven宣布從3月中旬起,部分門市只在早上7時到晚上11時之間營業,解決加盟主人手不足的問題。

在台灣,超商非24小時營業不是新鮮事,四大超商均會依據營收、來客數、商圈性質彈性調整門市營業時間,業者表示,只要門市提出夜間營業的特殊困難,總部會適度彈性調整營業時間。

在內湖科學園區上班的蔡小姐就說,過年期間值班時,公司附近的便利商店都沒有營業,突然發現原來沒有超商服務,生活變得如此不方便,「不知道該去哪買杯咖啡」。

而常跑夜班的運將張先生說,部分門市非全天候營業對自己影響並不大,但若成為常態,在夜間恐怕沒有地方可以讓叫車的客人安心等車。

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兼系主任鈕則勳對中央社記者指出,台灣超商密集度居全球第2,市場競爭激烈,而利潤也不如以往豐厚,超商不再「always open」是因為夜間時段來客數減少、收益不如預期,導致業者不再堅持24小時營業。

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組長林原慶也說,內需消費減弱,而人事成本持續增加,營收不足以支應夜間開店成本,讓商家「乾脆關店算了」。

鈕則勳建議,業者應該重新盤點哪些服務是「噱頭大於利潤」,哪些服務帶來經濟效益,找出賺錢小金雞並裁撤成效不彰項目,才是維持經營的不二方法。

林原慶認為,日本與台灣服務業發展模式、消費及人口結構高度相近,日本面臨高齡、少子化狀況日益加劇,勞動密集產業員工招聘困難的窘境,恐怕也會出現在台灣。

林原慶說,為了解決勞力問題,業者紛紛在店面導入科技應用,「商店科技化」成了顯學。但消費者目前對無人商店接受度不高,「店面不是越自動化越好」,而是切割服務流程,在某些環節以科技輔助人力。

他舉例,餐廳設置自動點餐機,「動動手就可以點餐,不需要過多溝通」,但上菜時,還是有店員提供服務;日本服裝品牌GU也啟用自助結帳機,釋放、提升店員職能,從機械性的工作轉為諮詢服務,讓民眾得到更好的消費體驗。

(責任編輯:夏明義)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