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天氣俗諺也關連上豬瘟

【華夏文化智慧與趣味】

小寒」是黃曆中的十二月節。2019年在01月05日近午夜(23:37)交節氣,自此到1月20日,都是小寒節氣。

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是冬至後第三個「九日」,也就是冬至後19天~27天;古人的經驗說這時候最冷。清代的人有數九、畫九[1]的戲遊消寒迎春習俗。從冬至日開始「數九」,以九天一數,所謂的「三九」就是,正是小寒節氣時節。

小寒天氣本應當就是寒冷,這是一年四季中天地陰陽變遷的自然現象,同時也給了人歷練的機會。古人的生活從節氣變遷中也體會出很多的趣味和智慧,從寒暖中也累積了卜兆祥瑞的經驗。民俗諺語就是其中的一種。

以下是一些關於小寒節氣來時預測天氣的俗諺。前人的經驗怎樣從小寒天氣預兆豐瑞與否呢?提醒您,看這些俗諺時,都不能離開往年的生活經驗,要以平均值作為客觀比較的基礎。

一、小寒寒透預示來年春和、平安

*「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和。」:說小寒、大寒節氣時,寒得透澈,來年春天必定是暖和的好天候。

*「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驚蟄暖。」:小寒時若不冷,那麼下雪就會延宕到立春時。小寒時寒冷,那麼春天驚蟄時就會暖和。

*「小寒大冷人畜安。」(閩南語諺語):小寒時天氣寒冷,讓人、畜不患瘟疫得平安。

*「(黃曆)十二月雷,不免(*不必)用豬槌。」(閩南語諺語):小寒是黃曆十二月節,大寒是十二月中氣,此月間打雷,預兆瘟病嚴重死很多豬,因而用不到棒槌(形似錘)來宰豬。

小寒大冷人畜平安。(pixabay)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一、小寒節氣時不寒的話,來年春清明時天氣就不好,會下很多雨,路面積水成泥潭。二、小寒無雨雪預兆乾旱。

二、小寒無雨雪預兆乾旱

*「小寒無雨,大暑必旱。」:小寒節氣時不下雨的話,半年後燠熱的大暑節氣時,就會缺雨成旱。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這句俗諺和上句所指的含意相通,雨雪同源,也都是水氣之源。這句是出自下雪的地域,若小寒節氣時不下雪的話,明年夏天時最熱的時候,就會缺雨,田都開裂。

在春夏秋冬四時的變遷中,小寒是應當寒冷的時節,小寒不寒違反了天地運行之道,反而不是瑞兆。

這裡說一則清朝的話題。清代詩人林占梅(公元1821~1868年,字雪村)[2],這位急公好義的愛國官員把有一年小寒大暖的異象以詩流傳了下來。

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癸丑年,小寒不寒,暖和得像是三、四月天氣,「羊裘葛帔日紛更」,一天內身上的冬天皮裘換夏天的衣裳,氣暖花發放,蚊子喧鬧轟聲像打雷。林占梅的詩《小寒後暖如三、四月間,作此誌異》紀錄了這異象;他有感於世事紛亂、變動劇烈,節氣時序變化也亂了調。其詩這樣寫道:

誰信寒暉北陸行,羊裘葛帔日紛更。
只緣氣煖花先發,豈為民貧地久晴。
人畏萑苻*同虎穴,蚊喧窗戶作雷聲。
莫言世事滄桑甚,節序遷流也不明。
(*萑苻指蘆草叢生的水澤)

天道反映人道

咸豐一朝,正是清廷外侮、內亂紛起之際,清朝遭逢有史以來最巨大的變局。轉身看看今天的世局紛紛亂亂,非洲豬瘟也正威脅著中國,雖然已經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節氣,仍然延燒不止。華夏子民豈能不慎重面對這樣的異象和預警?

大陸非洲豬瘟疫情失控,疫區至少擴大到16個省及直轄市。(大紀元合成圖)

「天道是人道的反映!」這是古人從陰陽變化和人間對應的現象中,體悟出來的智慧。以上的節氣俗諺都展現了一種「預示」的觀點,莫非是教人早一步掌握事情的趨勢,以防患未然,此與古人「一葉知秋」的先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呀。

參註:
[1] 畫「九九消寒圖」迎春的作法,是每天在消寒圖上畫一格、或畫一筆,畫完九九的八十一格就是九盡桃花開的春分日了。

[2] 林占梅,祖輩是臺灣淡水廳竹塹(今新竹)巨富,他好幾次捐防、捐米,甚至毀家紓難協助朝廷平亂。

-【華夏文化智慧與趣味】系列待續-

作者:荏淑一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