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助三朝聖君脫困境

作者:劉曉

打開中國歷史畫卷,不難發現,那些留下千古英名的帝王不僅有運籌帷幄的能力、如金剛鑄造的超常意志,而且均得到了上天的眷顧和助力,在危難時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並最終成就了一番偉業。這其中就有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希冀天下共享太平盛世的明成祖朱棣,以及締造「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

「天授神佑」之秦王李世民

唐朝初建時,僅據有關中一地,天下依然群雄並立,據地為王。正是在「天策上將」秦王李世民的帶領下,唐朝征服了一個又一個梟雄。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秦王率軍從西都長安出兵攻打王世充占據的洛陽。軍隊進駐谷州。唐軍大將羅士信率先頭部隊包圍了慈澗,王世充率精兵三萬趕去救援。時秦王正帶著輕裝的騎兵查看軍情,突然遇到王世充的軍隊,雙方展開激戰。秦王一行人寡不敵眾,陷於重圍中。秦王命令身邊的人先突圍,自己殿後應戰。王世充的勇將單雄信率數百騎兵夾道來逼,交相猛衝。秦王英勇無比,左右開弓射箭,敵人無不應弦而倒,此戰並擄獲王世充的大將燕頎。

唐太宗李世民彩像。(清人摹繪)

秦王廣施仁德,軍隊所到之處,王世充的城堡守軍將領接連前來投降。九月,秦王帶五百騎兵觀察戰地,王世充率一萬步騎兵突然出現,將秦王團團包圍。尉遲敬德護著秦王衝出重圍。後雙方交戰,王世充的軍隊敵不過秦王的精銳部隊,潰敗而逃,被斬首級三千多,王世充隻身逃脫。

據《舊唐書》記載:武德三年十月三十日,有流星墜於東都城內,殷殷有聲,「此王世充滅亡之兆也。」

武德四年,秦王在北邙山列陣,王世充探知秦王到來,嚴陣以待,兩軍相接,唐軍精勇無比,敵軍拚死作戰,從辰時打到午時,敵軍才退卻,王世充落荒逃回城中,堅守不出,等待竇建德的救援。秦王於是進兵到洛陽城下紮營。後來秦王親率三千五百步兵進屯武牢,阻擋前來救援的竇建德的西進部隊。雙方對峙二十多天後,竇建德中計,全軍十多萬傾巢而出,加上王世充的軍隊,延伸好幾里,擂鼓吶喊,聲勢顯赫。

然而,最終秦王大破竇建德十餘萬軍隊,俘獲竇建德以下五萬餘人,生擒建德於陣中,王世充驚恐不已,因此率官屬二千餘人到營前請降。武牢一戰,天策玄甲軍立下顯赫戰功。

《全唐文》陸元朗《敕建廣武山觀音寺碣》中記載:秦王擒獲王世充、竇建德後,凱旋班師回朝的途中,夜宿廣武。在夜雨朦朧中,秦王看見「觀音菩薩,金身畢露」,顯現在光焰射天的東南雲際。秦王叩首膜拜,虔誠仰望,欣喜地對諸將說:「這是因為武事告成,天授神佑,功業偉大呀!」高祖於是下令建觀音寺,並樹立石碑以茲紀念。

此外在《隋唐演義》中還有一段秦王身陷南牢、秦叔寶識真命天子、群英救秦王的故事。書中講到,秦王在對陣王世充之時,曾帶十餘人往北邙山狩獵。後因追一隻白鹿,不覺已到了一座新城門前,匾上有「金墉城」三字,正是李密所居之城。程知節、秦叔寶獲報即刻追殺而來,秦王躲入一座古廟。

二人追入廟中,秦叔寶看見秦王躲避在寶桌之下,紅光罩體,紫霧騰空,煙霧之中,現出八爪金龍。程知節舉起巨斧正要砍向秦王時,秦叔寶用雙鐧架住巨斧,救了秦王,但秦王也被押入李密府中。秦叔寶將見秦王有紅光罩體、金龍現爪護身的情景告知好友徐世績、魏徵。三人遂私放秦王歸國。秦王回唐後相繼削平各反王,天助秦王,一統天下,而秦叔寶、魏徵也成了唐太宗的股肱之臣。

明成祖起兵即獲天助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後,其長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仁柔少斷」,溫文爾雅,仁愛但缺乏自信和治國理政的經驗與能力。即位後,因為擔心在外擁兵的各位叔叔危及自己的皇位,遂和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商計削藩,並最終將矛頭指向了實力最強的、在北方鎮守的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

朱棣起先裝病,希望逃過劫難,但發現建文帝並未放過自己。於是,燕王被迫起兵。從燕王起兵到最後取得勝利,歷時四年,史稱「靖難之役」。

據《明書‧姚廣孝傳》載,明成祖起兵當天,「出祭纛,見披髮而旌旗者蔽天。太宗(明成祖)顧之曰:『何神?』曰:『向所言吾師玄武神也!』於是太宗仿其像,披髮仗劍相應。」此事在高岱《鴻猷靈》中明確說成是發生在道衍選的日子,即明成祖「屢問」其起兵的日子,姚屢說不可,到舉兵前一日才說:「明日有天兵應,可矣!」第二天舉兵時,果然「眾見空中兵甲,其帥玄武像也。朱棣即披髮仗劍應之」。

當時,與朝廷軍隊相比,燕王在兵力上並不占優勢,除了北京封地外並沒有控制其它地盤,而建文帝則有幾倍於燕王的常備軍,擁有全國的經濟支持等。但隨著戰爭的推進,燕王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高素質的軍隊逐漸顯示出來。除了最初歸降燕王的北方諸將外,朱棣還得到了寧王的戰鬥力極強的騎兵,建文帝派出的軍隊是節節敗退,不少將領也投降了燕王。

明成祖朱棣著袞龍袍像(公有領域)

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了兩件天助燕王的奇事。一件是民間傳說,1399年七月,燕王率兵剛出北平,就在東壩(今北京朝陽區下轄鄉)與建文帝派來的軍隊遭遇,雙方展開廝殺。這裡背依重山,面對平陸,諸山之水連河通海。在交戰中,朱棣騎著一匹青驄馬,被敵軍追逼到一條河溝邊。眼看就要沒命,情急之下他問坐騎:「你能跨過這溝,讓我脫險嗎?」說完一抖韁繩,這馬馱著朱棣噌地一下連跨三道河溝,甩脫了追兵,化險為夷。後來朱棣當皇帝後,還在此建了馬神廟。

另一件是發生在1399年十一月,彼時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趁朱棣移師大寧(今山西臨汾縣內)時,攻打北平,但被朱棣的長子朱高熾使用冰凍城牆的方法,而無法破城。於是將兵營駐防在河西,前鋒陳暉部駐守在河東。燕王從山西率兵趕回後,軍隊被河水阻擋,當天北平下起了雪,朱棣默默禱告說:「天若助予,則河冰合。」當天晚上,果然河水結冰,燕王率兵渡河擊敗了陳暉軍。

康熙帝親征準噶爾 山川靈應

清朝時,蒙古分為漠西、漠南和漠北三部分。準噶爾是漠西蒙古的一支,在想要建立一個統一的蒙古國的野心的噶爾丹統治準噶爾部以後,他先後兼併了漠西及漠北。漠北蒙古有數十萬人逃到漠南,請求清朝政府保護。康熙便派遣使者與噶爾丹交涉,但噶爾丹不但不退兵,反而大舉進攻漠南。

為此,康熙帝率兵三次親征噶爾丹,將其徹底全殲。在三次親征當中,康熙帝不顧「萬乘之尊」,與士兵們同甘苦、共患難,「日惟一餐,恆飲濁水,甘受勞苦」,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青年康熙出狩圖》(公有領域)

康熙晚年時,曾對兒子們講述過親征經歷。《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中還提到,康熙率兵在未安營紮寨前,一定要先命人詳查水草,如果遇到缺水的地方,就鑿井開泉。務必要保證人馬的飲食供給。令人驚奇的是,有的本沒有泉水的地方,竟然會發生有泉水突然湧出的情況,將其引出,居然可以綿延數里。士卒和軍馬怎樣使用也不枯竭。

憑藉著上天的助力,清軍逐漸接近了噶爾丹的老巢。噶爾丹看到清軍猶如天降,嚇得魂飛魄散,慌忙逃竄,但又遇到另一路清軍,被「大破之」。

康熙對此總結道:「此皆由朕上得天心,出師有名,故而新泉湧出,山川靈應,以致數十萬士卒車馬個個安全。」誠如其言!

結語

唐太宗、明成祖、康熙帝都是輝耀中國歷史的君王,而他們獲得上天的眷顧和助力,原因就在於他們身上承載著安邦定國的天命。《管子》中就曾言道:「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帝王順天而行,自然得到上天的庇護。又豈止是帝王,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也都要遵循這樣的天理。@*#

參考書目:

1. 《舊唐書》
2.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3. 《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