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醫王」龐安時 十治八九 一針救難產孕婦

中國古代名醫 文/劉玫

【新唐人2018年12月23日訊】龐安時(約1042~1099年),字安常,號蘄水道人,是蘄州蘄水縣(今湖北浠水縣)人,被譽為「北宋醫王」。龐安時從小擅長讀書,有過目不忘的本領。

年少博覽群書 展露才華

龐安時的父親是祖傳的醫師,曾經拿《脈訣》來教他,年少的龐安時卻說:「看這本書是不夠的。」他自己找來了黃帝、扁鵲的脈學理論來鑽研。沒多久,便弄通了醫書中的道理,還能提出一些新穎的看法。每次他和別人辯論問題,從來不落下風。他的父親非常吃驚,因為當時龐安時還不滿二十歲。

後來,龐安時生了一場病,出現了耳聾的症狀。於是他更加努力地研讀《靈樞》、《太素》、《甲乙》等珍稀醫書。因他博覽群書,到了後來,在經史百家著作中,只要是和醫學有關的,龐安時無不知曉。

受扁鵲影響頗深

龐安時曾說:「世間上凡是可稱為醫書的,我都讀過,其中扁鵲講的道理最深刻。他將治療的方法融於《難經》一書,但寫得並不詳細,大概是希望後世的醫者在給病患治病的過程中,慢慢領悟吧。」

他坦言,「我的醫術,就來源於扁鵲的《難經》。在治病過程中,判斷患者疾病的深淺,能治還是不能治,與書上所談都非常吻合。」

龐安時認為,觀察脈相,以「人迎」、「寸口」兩處最為要緊。人迎,位於頸部喉結旁,是指頸動脈搏動處;寸口,就在手腕外側,是指橈動脈搏動處。這兩處脈一陰一陽,如同兩條引繩。當人體陰陽均衡的時候,人迎和寸口脈也是大小一致的。用這種判斷方法來治病,「病不得逃矣」。

龐安時寫了萬字著作《難經辨》,希望把自己根據《難經》鑽研的醫術傳給後世之人;他也發現,有些草藥出現得比較晚,古人不知道,當時的人也不能分辨這些草木的藥性;但經過實際施用後,發現這些草藥確實有效,為了讓這些藥物流傳下去,他又編寫了《本草補遺》一書。可惜的是,如今這兩本書都已失傳。

晚年時,龐安時寫了《傷寒總病論》,對張仲景的《傷寒論》作了補充和發揮。

龐安時治病講求「真」

龐安時給人治病的時候,十有八九都能治癒。

對於登門求醫的人,他就把家中房舍騰出來讓病人居住,並親自查看為病人熬的藥物,確保沒有問題。治療之後,一定要等到患者的病好了,龐安時才讓他們離開。對於實在治不好的病人,龐安時必定具實相告,毫不隱瞞。

龐安時救活了無數的重病人。那些病人家屬帶著錢財禮物來感謝他,他也不盡取。

一針救難產孕婦

一次,龐安時到舒州的桐城縣,碰到一民家孕婦臨產,一連七天,孩子都生不下來,什麼方法都用盡了,也沒有效果,一家人擔心得不得了。

龐安時的學生李百全剛好是那戶人家的鄰居,便請龐安時去看一下。

龐安時去了一看,接連道「死不了、死不了」。他讓孕婦的家人打來熱水,溫熱孕婦的腰部和腹部,他自己則為孕婦上下輕拍按摩。隨後,他取出針來,在孕婦的腹部刺了一下。

不多時,孕婦覺得腸胃隱隱作痛,在呻吟之中,竟把孩子生了下來。是個男孩。

那家人看孕婦憋了七天,終於生下孩子,母子都平安無事,驚喜不已,同時也對龐安時的醫術感到十分驚奇。

龐安時告訴他們說:「其實,胎兒已經出了子宮,但無意中一手抓住了母親的腸子,不再鬆手,無論是畫符、吃藥都沒用。我隔著母親的肚皮摸到胎兒的手,用銀針刺他的虎口,他一痛,便放手縮回,所以很快就生下來了。我並沒有用什麼神奇的招數。」

家人把嬰兒抱過來,發現孩子右手虎口處果然有針刺的痕跡。

平靜離世

龐安時在五十八歲時得了病,他的徒弟請他給自己診治,他笑著說:「我已經診得很清楚了。再說,呼吸也是脈象的一種體現,我現在胃氣已絕,就要死了。」幾天以後,龐安時就在和客人坐談時,平靜地離開人世。

參考書籍:《宋史·龐安時傳》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