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紅岩》中的中美合作所,在抗日時期立下奇功。白公館和渣滓洞都是當年中美合作所在歌樂山的辦公用地。抗戰勝利後,中美合作所撤銷,白公館改稱國防部保密局看守所;渣滓洞監獄,又稱重慶行轅第二看守所。
主持人:江峰
重慶詩人楊本泉,筆名穆仁。1956年和另一位作家劉德彬開始調研創作中共重慶市地下黨在1947年到1949年被破壞抓捕的事件過程,寫成了一本回憶錄《錮禁的世界》。
當年,書成。
第二年楊本泉被定為右派,挨整、下放勞動。中間偏右的劉德斌輔助從國民黨集中營出來的年輕作家羅廣斌和楊益言,改編為小說《紅岩》。但是因為階級成分問題,楊本泉和劉德斌都無法進入作者一列。
《紅岩》自1961年12月北京第一版出版後,十分暢銷。甚至為《紅岩》中的虛構人物瘋老頭,華子良修建了「華子良事迹陳列室」。這說明許多人確實把這部小說當成真實的歷史紀實。
那麼這一段歷史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呢?
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的向蘇聯「一邊倒」的方針,加上「另起爐灶」及「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構成了建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隨後中國捲入支持金日成的統治野心而發生的朝鮮戰爭,中美走向徹底敵對狀態。共產黨需要給中國人洗腦:要徹底消除抗日戰爭中,美國盟友留下的好印象,尤其在重慶這個抗戰時期的陪都。老百姓是看着美國人怎麼幫助中國人打日本的,飛虎隊的陳納德走的時候萬人空巷,共產黨不是不知道。所以這樣的抹黑宣傳有着特別的意義。
1965年1月,江青在人民大會堂會議廳召集京劇劇本《紅岩》的座談會。小說的作家楊益言建議說:「改編劇本寫的是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鬥爭,敵特的頭子是美帝國主義特務,改編劇本要注意揭露這個最兇惡的敵人。」江青應聲叫:「好!」當場指示:「通知全國作家注意寫好反美題材。」於是《紅岩》成了全國杜撰反美題材的樣板。
那麼『中美合作所』的機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10月11日,在歌樂山下的軍統局大禮堂,中美合作所宣告結束。美方人員分批回國。
1949年國民黨逃離重慶,在11月27日,歷史上的今天,對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等地的囚犯進行了集體屠殺。。。
相關視頻:
──轉自《希望之聲》
(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