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而為痛悔遲54:1942——再穿野人山,征程越千年(上)

逆天而為痛悔遲54:1942——再穿野人山,征程越千年(上)

前面用了8章的篇幅,在天象之下,剝開偽史的困擾,講述了1942年抗日緬甸戰場的局部奇勝和整體慘敗的根源。戴安瀾的200師在同古見捷,孫立人的新38師在仁安羌大捷,兩位戰神分別扛起天譴,解救了英軍,之後再次擔起天劫,掩護英軍和中國遠征軍第五軍撤退。戴安瀾因為修行不夠,只能以命化開局部的劫難,200師率先闖出野人山回國;孫立人親自率領新38師的主體,隨後闖出野人山開進印度,又親自在印度展開了對陷入野人山的國軍的救援。

穿越古今的輪回,跨越千年的征程,這8章的講述我們能看到,戴安瀾實際是為孫立人打前鋒的,征戰野人山的主角,還是孫立人。孫立人儘管有他諸葛亮那一世,「五月渡瀘水,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獲,平定南中(涵蓋野人山)」的歷史奠定,這一世再戰野人山,依然是千難萬險,沒有超人的意志,無論如何也走不出那生死一線。

(接前文 逆天而為痛悔遲53:1942——神跡頻見仁安羌,長阪雄風再輝煌(下) (點擊這裡)

1. 戰局敗難解,孫師扛天劫

4月17~20日:西線,孫立人新38師113團在仁安羌大捷。

4月21日:西線,因英軍假情報被史迪威調往皎勃東(KyaukPadaung,又譯作巧克伯當)的戴安瀾200師,奉命匆匆趕往東線,去救援棠吉(又譯作東枝);孫立人新38師向後撤到皎勃東,繼續掩護緬甸戰場西翼的英軍,同時在伊洛瓦底江北岸構築工事,準備在此地圍殲日軍西線的主力。

4月23日:東線,戴安瀾趕到棠吉,但棠吉剛剛被日軍東路軍攻占;西線,日軍第33師團新敗之後,不敢冒然追擊,緩緩跟進,多次試探性進攻,均被孫立人部隊擊退。

4月24日:東線,戴安瀾200師激戰一晝夜,收復了棠吉,但是日軍東路主力早已越過棠吉,向雲南方向殺去。

4月25日:中線:杜聿明遠征軍主力:96師和新22師,被日軍主力吸引膠著;西線:交戰中的孫立人新38師接到撤退命令,放棄陣地後撤。

4月26日:東線,戴安瀾奉命放棄棠吉,沿東線向雲南方向追擊日軍;西線,日軍迂回大包圍,企圖切斷英軍撤回印度之路,但是日軍一部主力被孫立人留置的114團的一個營,阻滯在東沙。

4月27日:東線,杜聿明調廖耀湘新22師主力第65團,下午15時準備棠吉會戰,17時撤銷會戰,令65團返回中線的曼德勒,當時日軍主力早已越過棠吉,在東線迅速推進了。一直在東線防守的張軫第66軍,甘麗初第6軍,布置、指揮錯誤,被日軍打得一潰千里。

4月29日:東線,戴安瀾200師趕到雷列姆,準備進攻日軍;西線,孫立人部隊在西線掩護英軍,且戰且退。

4月30日:東線,遠征軍參謀團命令戴安瀾放棄進攻雷列姆,就近撤退回國,而杜聿明命令戴安瀾向北穿行野人山,與軍部會合;西線,孫立人部隊奉命在色格挖工事,抵擋日軍。

5月1~3日:東線,國軍潰敗,日軍完勝;中線,杜聿明早已決定撤退,同時加緊劫掠英緬留下的物資,裝了600餘輛汽車,卻拒絕給孫立人提供車輛運兵、運送傷患;西線,新38師抵擋日軍,孫立人奔走英軍指揮部,欲借重武器圍殲日軍追擊部隊,無果。

5月5日:緬甸東線的國軍撤退到雲南,炸毀了保山的惠通橋,把日軍阻隔在怒江對岸。



圖54-2:雲南保山惠通橋,當時是怒江兩岸的唯一通道,滇緬公路的咽喉。東南沿海失陷後,惠通橋成了抗日的大動脈,國際援華物資、軍火通過惠通橋運往國內。惠通橋被炸後,才開啟駝峰航線援華。

日軍隨後驅車填怒江,被怒江衝垮,又派出500多人強渡,欲占領對岸,這樣能渡江直搗戰時首都重慶。幸虧蔣介石急派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趕到,這時守橋的工兵和憲兵已經傷亡殆盡。宋希濂指揮激戰四晝夜,終於全殲渡江日軍,保住了大西南半壁江山,禦敵於怒江之外,但是怒江對岸的騰衝,慘遭日軍蹂躪。


圖54-3:國軍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戎裝照。

2. 杜帥不許修整,孫師疲憊苦戰

5月6日,在太平洋戰場的菲律賓,撤退到巴丹島的美菲聯軍8萬多人,苦戰堅守4個月後,終向1萬日軍投降,由此,日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全勝,占領了整個東南亞。

6日當天,緬甸戰場,113團自仁安羌苦戰,至此時已經有20多天,沒有得到任何修整:戰鬥掩護撤退,撤到新區挖戰壕修工事,再戰鬥,如此循環,疲憊至極。但是遠征軍主帥杜聿明不管這些,6日一早,杜帥越級調兵,不經過師長孫立人,親自召見113團團長劉放吾,要騰出汽車把113團運往卡薩,讓劉團在那裡阻擋住日軍主力,待第5軍全部撤走後,才能撤退。

此時113團隊戰鬥人員僅剩600來人,杜帥只撥給了一個山炮連,讓他們在中路抵擋日軍主力。孫立人的112團、114團,早已被杜聿明安排到其它前線掩護,徒步行軍,無補給無後援。孫立人的三個團,要抵擋中路日軍18、55師團的進攻,還有西線日軍33師團的包抄。杜聿明讓孫立人一直跟在他們後邊斷後,最後再穿行野人山回國,基本就是讓這支違抗他命令取得仁安羌大捷的孫立人部隊,玩命拼光而已。

3. 撤退空獻策,斷後倒覆轍

5月8日,在卡薩西北邊的小鎮英多(又譯作英多、印道),遠征軍實際主帥杜聿明召集孫立人、廖耀湘等人碰頭開會,布置走野人山撤退回國的任務,命令孫立人的38師給大家斷後。於是發生了《第四十八章 毀佛遭天譴,慘死野人山》講過孫立人提出異議、獻策西撤印度的一幕,杜聿明根本不予理會,宣布:「散會!」

杜聿明率領第五軍先行,走到森林邊上,他膽小怕事,命令扔掉劫來的600車緊俏物資,炸毀國軍最先進的機械化軍備,率兩個主力師鑽行野人山。

而孫立人在第五軍渡河之後,就一個人坐在大樹下守衛著渡輪,身邊僅有一把手槍和一個水壺。當時日軍的敵機在緬甸上空搜索國軍,猖獗的緬甸奸細四處活動騷擾、襲擊國軍,孫立人泰然自若,沒有衛士。待新38師陸續趕來乘船渡河後,他是最後一個上船的。

孫立人在悵惘中,遵從杜聿明的命令,沿著第五軍的野人山路線跟進,眼看就將重蹈覆轍……

4. 天象開一線,孫師鑽敵圈
戰略大包圍,日軍迅如雷


5月9日,真正的大戰打響了。此時日軍完成鉗形攻勢大陣,一股敵軍(約600人)大迂迴,占領了密支那,擋住了國軍北撤回國的大路,日軍中路主力才開始向國軍猛攻。113團左翼被強攻,右翼被另一批日軍乘汽艇渡江後夾擊,劉放吾指揮擊退了兩路敵軍。半夜再被圍攻,再擊退,拂曉又被圍攻……

運兵合天象,孫師回馬槍

5月10日,孫立人率新38師主力到達米咱(Meza),此時他們已經完成了掩護第五軍的任務,第五軍已經進山了。此時,113團正在卡薩和日軍主力激戰,又接到112團在溫早被日軍包圍、無法脫身的求援電報。孫立人一改常規,毅然率領身邊的114團(缺第一營彭克立營,彭營入緬後,被遠征軍參謀團調去擔任警衛,當時已經保著參謀團從東線經惠通橋回國)返回溫早,向包圍112團的日軍殺去。

不像有些拍攝的紀錄片,孫立人的部隊在森林周邊,大部隊開著汽車轉頭向印度開去,根本沒有汽車,600輛汽車都被杜聿明滿載劫掠物資,沿大路走了,後來日軍截斷歸路,汽車都被杜聿明下令炸毀。孫立人只有一匹馬,部隊是徒步行軍。



圖54-1:1942年5月10日、27日金星位置與 孫立人的征戰準確對應(太陽在地平線下10度的時刻)。

看當日的天象圖,5月10日,金星運行到壁宿與奎宿之間。奎宿,在《第44章 水雙守斗火守心,蔣公順天解劫困》中,講1940年五星連珠天象的時候,我們說過奎宿的分野涵蓋著日本。也就是說,5月10日金星進入奎宿範圍時,在人間,孫立人掉轉方向,揮師向奎宿代表的日軍方向進軍。

金星捨奎,孫師出圍

5月10~27日,金星的軌跡,是迅速順行劃過奎宿,不留守、不逆行,《乙巳占》稱這種天象為「舍」,有捨棄之意[1]。

看上圖,5月27日,金星馳離了奎宿範圍,這一天,孫立人帶領新38師主力(缺113團劉放吾團,劉團被日軍堵截,電台落水,失去聯繫)完全甩開了奎宿代表的日軍的圍追堵截,翻越野人山進入了印度。

天人合一,確鑿無疑。可見孫立人,是當之無愧的戰神,和代表戰神的金星,天人相應。

5. 正道一線戰神路,千難萬險神跡出

也許有人說:孫立人不過是走了天命的安排,誰不是按照命中的運程走啊,換我,我也行。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孫立人確實按照命運的安排再走,但是,這可不是低層天象展現的命運,在第44章中講過:第一層天象是日本完勝中國,一統華夷,日本回歸中華,五星聚奎,中華出盛世,那層天象運程是「徐福-裕仁天皇」的輝煌,是「司馬懿-東條英機」的戰神傑作,哪有孫立人什麼事啊?要改變低層天命,直接按高層天命運程走,多難啊?

其實,過去人間,從古至今,對天象的解讀沒有這麼細緻入微的,都是粗劣地說「熒惑守心」、「五星連珠」、「火犯某星宿」……都是顯而易見低層天象的描述。而且,古代定義28宿每個星宿的範圍都不一樣,非常複雜,用那套方法無法解出高層天象來。我們系列天象文章中說的28宿的範圍,都定在兩個星宿之間的位置,並沒有遵循古代的定義,簡單明瞭,卻能細緻地把高層天象展現開來。所以說,5月10~27日金星捨奎的細膩天象,是高層天象在人間細微的體現。

孫立人帶著他的兵,走的是人間的戰神修行之路,要改變低層命運,符合高層天象的安排,極其艱難,偏離一點正道,就會功敗垂成甚至死掉。看看下面幾則剪影,就知道了,換第二個人,絕對修不出來。

站著能睡覺,驅車進河道

前面說過:113團從4月17日仁安羌之戰到5月6日開始為第五軍斷後,就沒有一天休息過。其實孫立人師長從4月16日備戰至5月10日開始撤退,更沒有休息,眼睛熬得通紅,疲憊不堪。為鼓舞全軍士氣,還得保持形象軍姿,坐如鐘,站如松——但是有時候站著就睡著了,過一會兒驚醒過來,算是睡了片刻,繼續指揮全師禦敵。

5月2日,孫立人找杜聿明借汽車,運送傷患,杜聿明婉言謝絕,孫立人出去發現杜聿明的大卡車一眼望不到邊,裝的都是在緬甸搶劫的英軍和緬甸人留下的物資。孫立人只好去找英軍借坦克和戰炮,以殲滅西翼的日軍第33師團,徹底解決對英軍的威脅,沒想到英軍總司令亞歷山大同樣婉言謝絕。孫立人又意外,又氣憤,坐全師僅有的一輛吉普車趕回。

5月3日淩晨,孫立人坐在吉普車上,要睡一會兒。他命令兩個衛兵,從1數到4,就拍一下司機鐘山的(中英聯絡官)後腦袋,讓他千萬不能睡著。因為大家連日征戰,實在太疲憊了。沒想到,衛士拍著拍著就睡了,鐘山也被拍著睡著了,直到河水浸沒了小腿,他才驚醒。連忙叫醒師長,大家把車拖拽上岸,繼續趕路……

孫立人就是在這樣的疲憊中,挺著撐著征戰緬甸的。

孫師救援遭拒絕,英帥不義遭天劫

孫立人找亞歷山大借武器,是完全正當的。盟國之間本來就有租借協議,還有盟友間的義務,何況英軍第一師7000人是孫立人仁安羌大捷救出來的,當時英軍的100多輛汽車的補給物資和軍火武器以及大批騾馬,是孫立人從日軍那裡繳獲回來的,那是屬於孫立人的,但是孫師長還給了英軍,那相當於饋贈。沒想到這次借武器,竟然被拒!

亞歷山大的背信棄義,背棄的可是戰神救贖,因為孫立人借重武器是為了徹底消滅威脅英軍的西路日軍的。亞歷山大這麼做,可招來天譴了,英軍被日軍窮追猛打,不但喪命近7000人,重武器都被日軍繳獲,亞歷山大不惜在回憶錄中再次造假,說自己炸毀重武器後才撤退的……當然喪命的這7000人不是孫立人在仁安羌救出來的英緬第一師,那一支知道感恩的部隊先行撤走了,是緬甸的另外7000英軍,篇幅所限,這裡不再詳述。

屹立橋頭冒彈雨,痛斥英軍證大義

新38師老兵葉英周回憶說:5月上旬的一天,孫師長親自帶著他們兩個連(共200多人),掩護英軍撤退,在一個村落遭遇日軍。孫師長正與敵人激戰,接到撤退命令,漸次向一條大河退去,葉英周當時是連長,撤退時為部隊斷後。英軍已經逃過了橋,橋上安好了炸藥,孫師長一過橋,英軍指揮官就要提前炸橋,讓對岸的新38師一連官兵纏住日軍,犧牲他們,使自己更安全些。

孫師長大怒,獨自一人站立在橋頭,用英語痛斥英軍的不義!英軍理屈詞窮,命令工兵等友軍都撤過來再炸橋,隨後自己跑掉了。孫師長指揮一連士兵,用炮火壓制不斷增援的日軍,使得葉英周連得以撤回。當葉跑過橋時,孫師長問他:後面還有人嗎?葉說沒有了,孫師長這才最後一個撤下橋。英軍留下炸橋的工兵早跑光了。孫師長命人炸橋之後才撤走。

英軍提前炸橋,把自己的大隊人馬扔給日軍是有傳統的。遠征軍老兵王楚英(戰後升任少將)在回憶錄中講:1942年2月23日,英第17師被日軍兩個師團圍困在錫唐河東岸,當時河上橋樑已被炸毀(17師師長已率先逃過河,師長命令炸橋,把自己的大部隊扔在了對岸),滔滔河水斷了退路。當時,英軍支撐不住,打算投降,王楚英當即找英軍頭頭,說決不投降,一定要突圍。他開著裝甲車第一個衝向日軍陣地,英軍也緊隨其後……包圍圈被撕開一個大口子,英17師殘部得以泅渡過河……

孫師長為什麼要站在橋頭不動?因為他知道英軍信仰的是首相邱吉爾說的:「只有永遠的利益」,唯利是圖,為了活命不講信義和道義,你一旦下了橋,他炸了橋你能把他怎麼樣?半個月後,在法國的敦克爾克大撤退,英國信誓旦旦地承諾最後掩護法軍,護衛法軍渡過英吉利海峽,等掩護英軍的法軍撤退到岸邊,發現英軍和艦船早沒影了,誰能把英軍怎麼樣?

孫立人知道英軍絕不敢炸死一位將軍,所以,為了救自己的100多部下,不惜冒著日軍的炮火,以命來震懾英軍,在橋頭巍然屹立。修到這樣純正無私的境界,二戰中將星熠熠,戰神雲集,哪一個戰神能達到呢?難怪天象上代表戰神的金星對應的是孫立人,而不是別人,那是戰神中的主尊。

連續征戰,逆水涉還

5月10日,孫師長決定殺日軍回馬槍,次日趕回溫早,激戰一天一夜,才救出112團。

5月16日,撤退到刊帝,先後向頂頭上司張軫軍長、重慶的民國軍事委員會發表,請示行軍路線,說明回國的路已經被日軍主力切斷,都沒有回音。晚上,向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發表。孫將軍徹夜未眠,苦思苦等,終於在次日淩晨,得到史迪威的回電,同意西撤印度,這才繼續西進。

日軍對於戰勝過自己的國軍,向來是要全部殲滅、報仇雪恥的,但是對孫立人的38師布下的疑陣,卻不敢貿然攻擊,尾隨追擊,先頭部隊經常進入新38師的戰陣被吃掉,越追越怕,後來乾脆追丟了。派飛機不斷搜尋。

為躲避日軍飛機,孫立人率領部隊在野人山(印度方向的野人山的西脈)的森林峽谷間穿行,時常迷路。後來沿著兩邊峭壁夾著的拉馬河逆流而上,幸虧沒到雨季,河水最深才到腹部,這樣艱難地涉水一天一夜,沒有任何停頓休息,才走出峭壁峽谷,大家的腿都泡腫了。

仁義王師,扶傷救死

孫立人命令:「寧可渴死,也不能喝生水。」這是在緬甸瘟疫地區活命的保證。只有一個炊事兵因為忍不住,偷喝生水暴斃,其他官兵都免於瘟疫。

孫立人以「義勇忠誠」作為部隊的信條,他的士兵,一直遵照師長的教導。撤退一路上,常能見到逃往印度的緬甸人的屍體。有的緬甸人走不動了,總有士兵會停下來,把有限的水和食物分給他們。遇到傷病的百姓,弟兄們不顧自身疲憊,架著、抬著、背著他們走。一次遇到8個印度兵,領頭的中校隨英軍逃難時,被汽車壓斷了腿。孫立人的部下就輪流抬著斷腿的印度兵,直到後來買到了一頭大象,讓他們四名傷病員騎象而行……

這才是捨己救人的王者之師,與給傷病員發汽油、讓他們自焚了斷的遠征軍主帥杜聿明,天壤之別。

明修戰壕,暗渡旁濱

5月18日下午6時,孫立人帶部隊走到旁賓小鎮,大家連續7晝夜沒有休息,疲憊不堪。但是,這裡緬奸虎視眈眈,河中有逆流而上的日軍巡邏艇,日軍苦苦搜尋孫立人的部隊,終於找到了!形勢極其危險!

孫立人命令部隊不得休息,馬上紮竹筏,夜間搶渡欽敦江。同時自己帶100來人,去找當地縣長寒暄,虛與委蛇,做出準備駐守該地,和日軍持久戰的樣子。這100來人,連夜挖戰壕,虛築工事,麻痹敵人,主力趁著夜色開始渡江。

次日破曉,孫立人留下112團梁砥柱營斷後,自己乘竹筏擺渡過江。孫立人到對岸沒多久,坐在岸這邊的一大群緬甸人,突然脫掉外衣,露出清一色的白衣服,拿出槍來襲擊沒渡江的梁砥柱營。不一會兒,日軍追兵700多人趕到,和緬甸人一起猛攻國軍。幸好滯後的新38師工兵營趕到,兩面夾擊,激戰兩天一夜,才將日軍擊退。此時天降大雨,梁砥柱營和工兵營在雨幕掩護下,渡過了大江。

急越秦嶺,神跡功成

此時孫立人部隊行蹤完全暴露,不敢有絲毫停頓,即刻向印度進發。唯一的路,東邊是緬甸的平原,西邊是秦嶺(Chin Hill)的懸崖峭壁。緬甸的秦嶺,是野人山西支脈中間的部分,自古是中國的領土,那裡住的是西藏和雲南民族的後裔。其發音Chin,是大秦王朝的秦。孫立人把秦嶺的嶺脊定名為「西天界」,告訴大家不能鬆懈:翻過西天界,就到印度了。

孫師沿著秦嶺,找尋翻山的路。急行甩掉了日軍,終於在5月27日,孫立人帶部隊進入印度恩帕爾的普拉村。次日,雨季提前降臨,豆大的雨點徹地連天,日夜不停,緬甸江河氾濫,野人山裡的國軍陷入絕境。進入印度的新38師官兵無比慶幸,說孫師長跟諸葛亮一樣啊,神機妙算!

對比一下:史迪威帶領100多人撤入印度,嚴格按美國西點軍校操典:每分鐘走118步,每小時行軍50分鐘,休息10分鐘。這種科學的行軍節奏,人體的疲勞度最小。要知道:科學認為人3天不睡覺會瘋掉,3天不休息,身體精神都會垮掉。而孫立人的揮師撤退,徒步背負武器行軍打仗,一再突破人體的極限,又是神跡的顯現,因為人體沒有那麼大的潛力。就像前一章說的:是孫立人先天帶來的護法,在護衛、滋潤、加持著新38師全體官兵,幫助他們修得鋼鐵般的意志,成就他們義勇忠誠的修行之路。(未完,待續)

注釋:
[1]《乙巳占》:「舍者,經其舍度而行,為舍,舍其宿而遲也。」@*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