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話中秋 中秋佳節的由來及習俗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9月24日訊】中秋節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節日,一年中四時八節之一。按照中華黃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為仲秋;而八月十五日又在「仲秋」的中間,中秋節的名稱可謂名副其實。

是夜,人們仰望朗朗圓月,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中秋節與其他節日一樣,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仿傚祭月,並逐漸流傳到民間,即為中秋節的雛形。

到了唐代,中秋節發展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明確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炎黃子孫的主要的節日。

中秋節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其中,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傳說深入人心。



古人對月吟詠,千古滄桑,人同此心。(網絡圖片)

中秋傳説之一——嫦娥奔月

傳說遠古時期,有窮國的國王后羿,生性暴戾,不恤民間疾苦,天下民不聊生。后羿想長生不老,從崑崙山找來長生之藥,準備擇日吞下。嫦娥為體恤子民,免受后羿殘暴統治之苦。搶先將此藥吃下。



嫦娥奔月的傳說家喻戶曉。(Pixabay)


服藥後,嫦娥立即身輕如燕,騰空飄向月亮。嫦娥進入廣寒宮,成了月神,稱為「明月之神」或「太陰娘娘。」

中秋傳説之二——吳剛折桂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千萬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下。

據説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時犯了錯誤,神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的苦差使,以示懲處。唐朝詩人李白的「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詩句,便用此典。

中秋傳説之三——推翻元朝統治

相傳,元末,中原漢民不堪被蒙古人統治,紛紛抗元,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要屬下扮道士到各縣賣符,稱天將降災,要避災者可於八月十五日懸掛日月旗,旗將藏於大月餅中。到了這天,各地民眾都切大月餅,將其中所藏的旗都掛起來。朱元璋一擊成功,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後來,這種日月旗就是「明」旗。

另外類似的傳說是月餅內藏一條紙,內寫「八月十五夜殺韃子」,大家切月餅時看到這一張紙,大家一起把韃子(蒙古人)殺了,元朝就被推翻了。
 
今天的中秋節,人們傳承了許多習俗,最重要的便是賞月和吃月餅。

中秋節習俗—-賞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Pixabay)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後世清代袁枚在《隋園食單》中記載了當時月餅的做法。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節日懸掛彩燈,更添喜慶。(Pixabay)


到宋朝,節日活動已很盛大,南宋時杭州因為中秋賞月,「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據記載,是夜,百姓無論貧富,樓臺賞月,闔家團圓,共同賞月吃月餅,盡享天倫之樂。



中秋佳節,月餅当先。(網絡圖片)

中秋習俗——提燈籠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人們燃燈以助月色,逐漸成為一種風俗。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更添喜慶。

台灣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描述中秋提燈的情景寫道:「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挂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中秋習俗——拜月神



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網絡圖片)


中國民間傳說,八月十五日是月神的生日。月神是女性神,相傳為日神的配偶神。中國以嫦娥為月神,代表美麗、善良及一切女性美好的特徵。

《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八月十五,民眾在戶外院內設香案供鮮花、水果、月餅、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焚香燒金,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信徒则前往廟宇祭拜月神。

中秋習俗——拜土地公

八月十五日除了月神生日外,也是土地公生日。該日,土地公廟要演戲酬神,農夫們在田裡插用一根竹子,上端綁以金紙,作為「土地公枴杖」;這種竹杖是給土地公走路時作枴杖用,並祈求明年會有更好的收成。

在福建,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民間流傳,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實行了殘酷的統治。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

中秋詩詞 千古傳誦


清代小說《紅樓夢》描寫凸碧堂中秋賞月。(公有領域)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寫下了諸多關於中秋月的優美詩句。其中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傷感;也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慨。

其中,唐代詩人李樸的《中秋》一詩別具一格: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到了清代,天才文學家曹雪芹在其小說《紅樓夢》裡,更以中秋節開篇,吟頌中秋之月:「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氣勢磅礡,向來為人稱道。

(記者李倩倩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戴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