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諷刺漫畫告訴北京 肯尼亞不領情

在北京舉辦的中非合作論壇剛剛落幕,中南海領導人的「中非合作共贏」之說言猶在耳,600億美元撒給非洲「兄弟」之際,9月5日,非洲東部國家肯尼亞第二大報紙The Standard在頭版用了半個版面刊登了一幅諷刺性漫畫。畫面上是一頭身上寫著「CHINA(中國)」字樣的肥胖母豬倒臥在地,而母豬腹部則趴著10個「AFRICAN LEADERS(非洲領袖們)」的小豬崽,正在爭相吸吮的母豬的乳汁。

漫畫很形象地道出了北京與赴宴的非洲國家間的真實關係,那就是非洲要靠北京的投資才能生長、壯大,雙方的關係並非是平等的,既然不是平等的關係,合作共贏也就含有了水分。至於為何將中國畫成看起來愚蠢的母豬,有台灣網友如此解讀「拿你中國的錢,酸你中國是畜牲」。還有中國網友感嘆道:「金錢買不來尊重,這是常識。」

不知是否僅僅是巧合,也是在這一天,至少10餘名手持自動步槍的肯尼亞移民局警察,衝進隸屬於中共央視的中國環球電視網非洲分台大樓,並帶走了13名中國籍公民,包括7名編輯與記者。儘管次日肯尼亞警方表示了道歉,中共外交部也低調回應,但該事件總是為北京的盛宴抹上了一絲不和諧的音符。

說到歷史上中國與肯尼亞的關係,基本就是中國與非洲其他國家關係的縮影。上個世紀60年代前後,作為英國殖民地的肯尼亞掀起了要求脫離英國的獨立運動。中共對此高度支持,並在其獨立兩天後與其建交。肯尼亞首任總統喬莫·肯雅塔與北京交好。其後,時任肯尼亞經濟規劃與發展部部長、立場傾向反共的姆博亞遇刺身亡,因被懷疑其死亡與北京有關,雙邊關係惡化,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五度遭到毀壞。

1966年,肯尼亞掀起反華浪潮,官方指責中共大使館寄送毛澤東作品和像章的行徑是粗暴干涉肯尼亞內政,因此宣布中共外交官是不受歡迎的人,並禁止毛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斯瓦希里文版進口。1967年10月,肯尼亞關閉其駐華使館。1969年3月,肯尼亞單方面決定將兩國關係降為代辦級。

文革後期,中共開始調整外交政策和關係,最終恢復了與肯尼亞的大使級外交關係。

九十年代開始,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一方面向肯尼亞出口了大量紡織品、金屬製品、機械設備等,不少企業在肯尼亞設立辦事處。但顯然,雙邊貿易是不平等的。以2012年為例,雙邊貿易額為28.4億美元,其中中國大陸出口27.9億美元到肯尼亞,肯尼亞則出口0.5億美元來中國大陸。2013年,中國成為肯尼亞最大的投資國。中國一直是貿易順差國。

另一方面,中國還先後向肯尼亞提供了如下援助:興建公路、鐵路、醫院以及體育館等文化設施,等等。按理說肯尼亞人一定非常感謝中國的幫助了,但是……

筆者喜歡的日本華裔記者徐靜波先生2016年曾寫過一篇《肯尼亞人如何評價中國與日本》的文章,讓我們一窺肯尼亞人的真實想法。

文章寫道,2008年,北京援建的從內羅畢連接北方工業重鎮錫卡的全長為50公里的高速公路開始興建,工程將原來的雙向四車道擴至雙向八車道,其中包括肯尼亞乃至東非地區最長的雙向四車道公路橋、地下通道、人行天橋等,技術含量達到國際高速公路標準,耗資約3.6億美元,中國公司只用了4年時間建成,被稱為「中國奇蹟」。

同一年,日本政府也出資25億日元(約1.5億人民幣),援建橫貫內羅畢市中心的一條道路。這條全長15公里的道路,原來規劃是4個車道,但是,日本人最後把它做成了2個車道,而且用了6年的時間。

日本人為什麼要臨時把四車道改成雙車道呢?原來,日本政府做了研究調查,發現當地居民特愛跑步,於是堅持讓肯尼亞政府把四車道改成雙車道,就為了做出左右兩側寬大的人行道提供市民行走和跑步的方便。同時,做了兩條寬敞的開敞式的明溝,為的是在雨季,能夠及時的排洪。而明溝的一側,做成了70度的斜坡,為的是小動物能夠爬出溝渠,不至於被水沖入溝渠死亡。日本人的精細由此可見。

後來,徐靜波在內羅畢採訪了肯尼亞國家總商會會長拉奧先生,就如何看待中日投資援建詢問其看法。拉奧會長說的很直白。他說,同樣修一條路,日本它是讓肯尼亞本地的建築公司去修路,原材料基本上也在肯尼亞當地採購。但是中國建路,原材料都是從中國進口,甚至大批的建築工人也都是從中國帶來的,讓肯尼亞人覺得,中國名義上是援助肯尼亞,但是它實際上不僅把自己過剩的東西傾銷給我們,而且還把錢賺了回去。所以相對來說,日本的這種投資模式或者援助模式對肯尼亞的經濟影響更大,產生的社會效果更好。「中國如果也可以像日本那樣,多僱傭肯尼亞人,使用肯尼亞的原材料,把錢留在肯尼亞,那會改變肯尼亞人對於中國的評價。」

應該說,拉奧先生的看法一針見血,指出了北京援助非洲的模式的重大缺陷,那就是將自己過剩產能傾銷到非洲市場,將錢再賺回中國,這種做法對非洲經濟的促進不大,而這種模式在非洲其他國家也都存在。對此做法,非洲人心裡當然有稈稱,因此口中說的共贏,如果落實不到實處,非洲的發展只能落入「債務陷阱」中,最終陷入更大的麻煩中。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