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批中國民族主義:對西方「羨慕嫉妒恨」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8月08日訊】北大知名教授日前發文批民族主義。文章指,中國人對西方世界有「羨慕、嫉妒、恨」的怨恨情節,理解這點,對理解當今中美關係非常重要。文章指,因為怨恨情結,凡是西方擁護的,中共就反對;凡是西方反對的,中共就擁護。

8月2日,北大知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撰文,指出「怨恨情結」對中國民族概念的一系列影響。中國人文經濟學會微信公眾號7日刊登此文。

張維迎在文中指出,中國人對西方世界一直有一種怨恨情結,即「羨慕、嫉妒、恨」交織的情緒。理解這點,對理解當今中美關係非常重要。

他認為,民族自尊心和怨恨情結,使得大部分中國菁英對西方價值觀有本能排斥,所以對西方只「模仿技術,但拒絕模仿制度」。這種怨恨情結又造成「主權大於人權,權力優先於權利」的思維,衍生出「未富先嬌(驕),稍強即狂」的問題。

文章稱,在中國大陸,國家等同於政府,政府等同於政府官員,所以政府官員的權力總是優先於普通百姓的權利,法治難以形成。

文章又指,因為怨恨情結,中共在國際關係中「只講利害不講是非,有時甚至連利害也不講,只講好惡」。凡是西方擁護的,中共就反對;凡是西方反對的,中共就擁護。

張維迎還表示,對西方的怨恨情結使得中國人一有機會就想出人頭地,表現出一種「暴發戶」心態,「未富先嬌,稍強即狂」。

張維迎因敢言在大陸曾遭到封殺。去年7月1日,在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2017屆畢業典禮上,張維迎作為教師代表發表了題為「自由是一種責任」的演講。

他強調推動和捍衛自由,是每一個關心中國命運的人的責任,更是每個北大人的使命!但演講稿在刊出不到半天的時間被火速刪除,引發輿論熱議。

就在張維迎疾呼「不捍衛自由,就配不上『北大人』的稱號!」不久,中國「察網」7月10日發表署名評論文章,批張維迎是在「推牆」、培養「掘墓人」。

該文稱,今天的北大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學校被「西化」學霸壟斷,正「走向極其危險的邊緣」。文中更攻擊張維迎是「誤導學生」,成了西方理論和價值觀的「傳聲筒」。

不過,該文引發爭議和批評。一些網民反駁道:中共官媒棍子之粗,帽子之大,讓人想起了文革。一個小教授的一個公開發言就是推牆,那你們把掠奪的財富偷偷轉移到國外,又是什麼?

張維迎關於自由的文章被封殺後,他在2012年發表的一篇講述有關語言腐敗危害的文章,又重新在網上流傳,並被媒體轉載。

張維迎在文章中指出,在「四人幫」的詞典裡,所謂「國家利益」,實際上指的是他們(中共利益集團)的私利;所謂「愛國主義」,指的是對他們(中共利益集團)的愚忠;所謂「人民」,指的是追隨他們(中共利益集團)的一小族人;所謂「反動勢力」,指的是任何對他們(中共利益集團)不滿的人。正因為他們(中共利益集團)善於語言腐敗,他們(中共利益集團)的倒行逆施才能持續十年之久,而他們(中共利益集團)的政治語言仍然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記者羅婷婷報導/責任編輯:李泉)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