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衛星」重來?「海水稻」被批浮誇宣傳名不副實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8月07日訊】中國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培育出的「海水稻」曾經是中國官媒宣傳的寵兒,甚至作為中國科學研究一項新成果被習近平在今年的新年賀詞中提及。不過,近日多名專家指出,「海水稻」的宣傳存在浮誇問題,名不副實,而且也不具備大範圍推廣種植的現實性。

所謂「海水稻」是中國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近年來研究培育出的一種耐鹽鹼水稻,這種特殊的水稻開始在中國全國大範圍進行試種。在中國習近平主席今年年初發表的2018新年賀詞中,「海水稻」與大飛機C919、量子計算機、港珠澳大橋等一道被習「點名」表彰。

然而,多名中國水稻專家近日卻指出:切不可因有了海水稻而過於樂觀,這項研究雖然有科研價值,但目前尚不具備大範圍推廣的現實性。

據陸媒財經網報導,育種專家、中國種子協會顧問李立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首先指出,「海水稻」其實與海水沒有關係,這樣取名其實只是在「炒概念」,名不符實。

此前,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曾入駐某新聞平台的「問吧」與網友互動,不料大量網友都在問同一個問題——這種水稻可以直接用海水灌溉嗎?

當時青島海水稻團隊曾解釋稱,「海水稻」 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可以長在鹽鹼地和灘涂,並不是說可以在海水中生長。但李立秋對這種解釋也提出了質疑:「我沒有聽說過這種俗稱,耐鹽鹼水稻就是耐鹽鹼水稻,怎麼成了海水稻?」

李立秋認為,研究團隊之所以這樣誇張地給耐鹽鹼水稻取名,大約是為了取得「轟動效應」,但這種浮誇的作風其實不適合於科學研究領域。

報導表示,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試種海水稻時,用了海水+淡水混合的方法,配置出不同濃度的鹹水,來模擬自然界中不同鹽鹼地的情況。而該團隊研究培育最成功的YC0045號耐鹽鹼水稻的生長全周期內,水田含鹽量濃度僅控制在0.6%。這雖然也算是耐鹽性比較好的品種,但據水稻專家童繼平的介紹,海水的鹽度通常為3.0%到3.5%,遠高於0.6%。
如果在實際生產中要進行配比灌溉,淡水至少要佔到灌溉水的80%以上。

中國著名水稻專家凌啟鴻也在《鹽鹼地種稻有關問題的討論》一文中指出,種植這種耐鹽水稻品種,按照每畝稻田用水量在800到1200立方米之間計算,即使用「淡水+海水」的方式灌溉,也得從內地向沿海建設長距離淡水輸水工程。很顯然,這種投資巨大,缺乏大範圍推廣的現實性。

李立秋和童繼平還進一步指出,從目前的社會現狀來說,推廣海水稻的需求並不迫切。

童繼平表示,他在老家安徽親眼看到,很多的良田已經拋荒,農民們更願意出門打工而不是守着水利條件不好的一畝三分地。他說,如果開發鹽鹼地種稻的經濟效益不高,農民就很難有積極性去進行種植。

李立秋則說:「本來這些年,科技界就有浮躁之風。做研究可以,但別總想着『抓眼球』。拿商業營銷那一套來做包裝,就丟了科研工作者應該有的嚴謹、客觀。」

(記者阿竺綜合報導/責任編輯:秦鋒)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