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7月31日訊】中共軍委主席、副主席是由黨內最高權力層來任命的,其人選是出自黨體系而非軍隊體系,所以軍委主席、副主席就沒有軍籍、軍銜,也就自然不能着軍裝只穿着軍便服。
中共一向奉行「槍杆子出政權」的鬥爭哲學,在1949年奪權後,執行着黨管槍的政策,軍隊也猶如德國納粹的「黨衛軍」。
同時,軍委主席、副主席是由黨內最高權力層來任命的,其人選出自黨體系而非軍隊體系,所以軍委主席、副主席就沒有軍籍、軍銜,也就自然不能著軍裝只穿着軍便服,這樣也是在提醒各方「是黨在管槍」。
儘管軍委主席不出自軍隊,沒有軍籍,但在中共體制內,他是軍隊的最高統帥,有着提拔、罷黜軍官和授高階軍銜的權力。
根據中共軍隊軍官軍銜條例規定,中央軍委委員的軍銜為上將,正大軍區級的司令員和政委為上將或中將,而中央軍委主席不設軍銜,而不設軍銜的原因還有一段小故事。
據稱,中共1955年首行軍銜制時爭議就很大。當時中央軍委原本決定授予現任軍委主席和軍委委員元帥軍銜,其中元帥軍銜又分為兩級:大元帥和元帥。
但劉少奇、周恩來、粟裕沒有被納入元帥的初步名單中,而鄧小平名列其中。特別是粟裕,被排擠在元帥名單之外,軍隊中反響極大。
據毛澤東身邊的衛士長李銀橋回憶,當時,確實有人鬧軍銜,有的人評了大校不滿意,要少將;有的人評了少將不滿意,要中將;有的人嫌軍銜低,拒絕接受組織上授予的軍銜,軍裝也不穿,軍銜也不戴。
毛澤東當時也沒辦法,曾說:「軍隊中有些人,現在為肩上一顆星,硬要爭一爭、鬧一鬧,甚至威脅要跳樓。」朱德也很為難:「肩上少一顆豆,臉上無光嘛!」
最後爭論的結果是,毛澤東、鄧小平、劉少奇、周恩來等文職人員不做元帥評定,武將粟裕定為大將軍銜,以此平息軍中爭鬥。
中共軍委主席所穿着的「軍便服」也有說道,基本是將改變後的中山裝染成綠色,出席有關軍隊系統活動的時候穿着,軍便服興盛於毛時代,與二戰時期德國服裝的納粹化相類似。
它與政治意識形態緊緊地梱綁在一起,在文革時被瘋狂的追崇,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記。
署名韓梅的作者在題為《「制服國家」與「軍便服時代」》一文中稱:在文革這種特殊的背景之下,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在北京首次接見紅衛兵時,為了顯示自己是中共軍隊當之無愧的最高統帥,並煽動紅衛兵的造反熱情,特意穿上了一身綠軍裝,還戴上了綠軍帽。
據說,自中共當權以來,這是毛第一次身著軍裝在公開場合亮相。第二天,毛穿軍裝戴軍帽的大幅照片被刊登在各大報紙的顯著位置,迅速傳遍了全中國。
這之後,毛又穿著軍裝連續多次接見紅衛兵,陪同接見的林彪、周恩來、陶鑄、康生、陳伯達等中共領導人和中央文革小組全體成員心領神會,也都跟毛一樣穿上了軍裝。
在那個個人崇拜登峰造極的瘋狂年代,毛親自穿上了軍裝,這身裝扮自然成了當時最革命最新潮的標誌。
率先跟風的是「毛的紅衛兵」。當年的紅衛兵都想穿上一身他們心中無限嚮往的軍裝,沒有全套,半身也行,沒有新的,舊的也行。實在搞不到軍裝,有人就把中山裝染成綠色的當軍裝穿。
不但男生這樣穿著,女學生也把長辮子剪成短髮,梳成兩個「小刷子」,戴上軍帽,穿上軍裝,腰紮皮帶,足蹬解放鞋。
在紅衛兵的帶領下,全國上下迅疾掀起了一股軍裝熱,不但紅衛兵爭相穿上了軍裝,許多工人、農民、教師、幹部、知識份子也紛紛穿起了軍裝。有段時間,軍裝甚至成了許多年輕人的結婚禮服。隨著「全民著軍裝」成為風靡一時的潮流,中國邁入了一個「十億人民十億兵」的「軍便服時代」,人們的著裝更趨統一,性別、年齡和職業的差異大為淡化。
文中稱,不論古今中外,私生活在正常社會裡跟政治都是游離的,而且一直都是最個性化的領域,因為它所關乎的主要是個人的品味、愛好、情趣等因素。
然而納粹和共產黨當政的國家卻是個典型的例外。它們不但對以政治經濟為主體的社會公共空間進行全面控制,而且還將權力的觸角蠻橫地侵入到了人們的私生活中。
(責任編輯: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