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7月08日訊】中美6日啟動關稅戰,美國大豆在中方加稅清單上。當日一艘美國大豆船在黃海狂飆,試圖在關稅生效前進入大連港,卻未能趕上。消息一度在大陸網絡備受關注,但次日被封。據陸媒報導,因貨輪誤時受損的很可能是中共國企中儲糧。
據法媒報導,7月7日,相關報導在手機門戶網站上消失,只剩下「生死時速…」、「滿載美國大豆的船…」等標題,但內容被刪或替換。
新唐人記者查詢發現,截至發稿前,在黨媒新京報網以及搜狐等大陸門戶網站,包括香港鳳凰網,有關報導已經被刪除,但在一些大陸財經網站還可以看到。
來自追蹤船舶訊息的船訊網數據顯示,這艘名為「飛馬峰」(Peak Pegasus)的大豆貨輪的平均航速12.2節,但在橫越黃海時一度達到14節、時速26公里,對散裝貨輪而言,堪稱狂飆。
陸媒報導,「飛馬峰」號6月中旬從美國出發,本擬7月5日抵達大連港。但因為中途延誤,7月5日剛抵達黃海,之後開始加速狂奔,試圖在7月6日中午中方加徵25%的關稅前抵達。
該消息被大陸媒體以「生死時速」、「末日狂奔」等標題報導後,引起廣泛關注。一些中國網民稱為「本世紀最着急的黃豆」。
但是,據船訊網信息,「飛馬峰」在7月6日17點7分時,才抵達大連港的外海,最終沒能在加稅前靠岸。
據陸媒披露,該船裝載7萬噸大豆,價值估計超過1.5億元人民幣,再加上運費等費用,總價值不止於此。若被加徵25%關稅,關稅額將從原來的約500萬人民幣飆升10倍。
陸媒報導中,多稱美國大豆船面臨損失,將輿論引導到「美國豆農受損」上。
不過,也有個別陸媒報導洩露了其中玄機。報導引述業內人士透露,2007年之後,中國企業外貿進口多採用CIF條款。
所謂「CIF條款」,即業內所稱「到岸價」,其價格構成為成本+運費+保險費。按此條款,由賣家負責租船訂艙,支付運費和保險費,但是賣方只負擔貨物上船前的費用和風險,之後的一切費用和風險則全部由買家承擔。
也就是說,貨物抵達目的港口後,辦理進口手續、繳納關稅都是買家的責任。具體到上述大豆船誤時事件,如果造成關稅損失,也已經與美國賣家無關。
據陸媒報導,這船大豆的買家是中共國企中儲糧總公司。
如果此事「受傷」的是中共國企,這有可能是導致宣傳部門封殺消息的原因之一。
此事從側面反映了中美政府在貿易戰中對待本國企業和民眾的不同態度。
美國川普政府表示,跟中共打貿易戰是為了糾正不公平貿易,為的是美國工人和企業的利益。美國政府推出這次針對500億美元中國產品關稅措施的程序,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點。
美國政府公佈最初徵稅名單後,給出了60天的「徵詢公眾意見期」,之後召開了聽證會,最終推出的名單做出了適當調整。美國挑選的加稅產品,主要集中在不嚴重傷害美國消費者、比較容易找到替代貨源的中國產品。
在7月6日啟動徵稅措施後,政府又開放90天給進口這些中國產品的美國企業,允許他們申請一年的關稅豁免,以避免對美國利益造成嚴重傷害。
此外,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早在6月中旬就宣布將於7月6日加徵關稅,給了美國企業充分的時間準備。在關稅生效前,該辦公室再次提醒美企在最後期限前抓緊通關,避免在運的貨物造成損失。
而中方的加稅程序,則「省略」了這些步驟。7月6日,在美國關稅生效4個小時後,新華社才在16時左右公佈中方關稅已在12:01生效,但此時多數中國海關已經結束當天的清關工作。
港媒消息,在此之前,上海和山東的海關因為沒有接到明確通知,無法決定是否開始加稅,因此當天只好暫停或延緩了美國進口產品的清關程序,造成海關工作混亂。港媒指,這說明了中方啟動關稅措施的倉促和信心不足。
另外,美國7月6日生效的加稅清單,主要以工業用機器設備為主。而中方報復清單則以大豆、肉類、乳製品、水產食品為主,涵蓋相當比例的民生必需品。
時事評論員趙培表示,中共等於是拿老百姓的利益去對壘,掐著老百姓的脖子在打這個貿易戰,犧牲的是中國老百姓的利益。
(記者栗捷綜合報導/責任編輯: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