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唐憲宗要臣下敢於論諍多次!(數文)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5月31日訊】

一、陽城冒死斥大奸!

唐德宗時,裴延齡、李齊運、韋渠牟等人,用邪惡狡詐、能說會道的手段,取得了唐德宗的信任和重用。他們不僅誣陷當時的宰相,還誹謗誣衊其他的朝廷大臣。正直的陸贄等人,都受到冤屈,而被貶黜。沒有人敢去營救他們。

這時,諫議大夫陽城,俯伏在朝廷的殿閣下,上疏奏事,與拾遺(官職名)王仲舒,一起揭發裴延齡等人的奸詐和狡猾,向皇上說明:陸贄等人無罪。

唐德宗聽了陽城的奏述,非常生氣,召集宰相,入朝議事,準備給陽城等人定罪。後來的唐順宗,當時還是太子,他極力為陽城開脫,陽城因此得以免罪。

當時,唐德宗時刻想任命奸佞裴延齡為宰相。陽城說:「如果任命裴延齡為宰相,我一定會將任命他的詔書,冒死抓來,立即撕毀,以死抗爭!」

二、話說當面,勿講潛語

唐德宗叫王叔文到東宮侍候皇太子。太子打算到德宗那裡去,談宮中的弊端。侍讀們(侍侯太子的官)都稱讚太子賢明。唯獨王叔文,一言不發。

侍讀們散去後,太子留下王叔文,對他說:「你為什麼一言不發呢?」

王叔文說:「皇太子侍奉皇上,除侍候用膳、問安之外,不應隨便干預外邊的事情。話說當面,勿講潛語(不要在暗地裡議論)。皇上在位年歲已久,如果有小人離間,說殿下想藉此收買人心,那麼,您又怎能解釋得清楚?」

太子聞之,向他道謝,說:「如果沒有先生,我怎麼能聽到這樣的善言?」

三、蔣武改名,勸皇上息武修文

賢良之臣,總會用各種方式,諫言獻策,去惠濟百姓。有位臣子,本名蔣武。由於唐憲宗召對(召對:君主召見臣下,令其回答有關政事、經義等方面的問題),他進奏道;「陛下已經消滅了各地的強盜,應該裁減軍隊,重視文教了!我本名蔣武,意義與當今形勢不相符合,請改名為蔣文。」

唐憲宗聽了很高興,允許他改名。當時唐憲宗正在河北道、河南道,兩處用兵。蔣文正是借改名之事,婉言勸告唐憲宗,息武而修文,使百姓安居樂業。唐憲宗便同意了。

四、李絳勸皇帝容納直言

白居易擔任翰林學士時,曾經由於議論政事,而說了一句「陛下錯了。」唐憲宗臉色嚴肅莊重地停止了談話。暗中將翰林承旨學士李絳召來,告訴他說:「白居易這個小臣,出言不遜.必須叫他離開翰林院。」

李絳說:「陛下能夠容納直率的進言,所以群臣才敢竭盡誠心,不作隱瞞。白居易說的話,雖然有欠思考,但本意是要奉獻忠誠。陛下如果認為他有罪,我擔心天下的人,都各自想要緘默不語了。這可不是開拓視聽、彰明皇上德行的辦法。」

唐憲宗聽後,轉怒為善,十分高興。對待白居易還是像往常一樣。

五、唐憲宗要臣下敢於論諍多次!

唐憲宗對宰相、大臣們說:「我瀏覽本朝史書,看到唐太宗皇帝處理政事,很少有偏失過差,這是由於諫官敢於論爭,而且能反覆多次的規諫。況且,我如此愚昧,還不曾明了治國之道!今後如果處理政事,有不當之處,你們每件事,就跟我爭論十遍,不能說一兩遍,就算了。」

六、李晟效法魏徵

李晟在鳳翔擔任節度使時,對賓客們說:「魏徵能夠直言不諱,極力諫諍,致使唐太宗成為超過堯、舜的君主,真正是一個忠臣。我私下裡非常仰慕他。」

行軍司馬李叔度說:「這是士大夫、儒生的事,不是功勳德望卓著的人,所應當做的。」

李晟表情嚴肅地說:「行軍司馬,你說得不對!國家政治清明,言語正直,行為正直。現在是太平盛世,我有幸在大將、節度使的位子上,凡是認為不對的事,忍住不說,這難道可以稱做敢於冒犯尊嚴進諫而不隱瞞,知道是正確的而沒有不去做嗎?說得是對、是錯,應該由君主去選擇。」 李叔度慚愧地退出去了。

後來,李晟擔任宰相,每當唐德宗向他徵求意見時,李晟總是極為坦率地陳說,無所隱瞞,盡到了一個大臣的責任。

(均據宋代孔平仲《續世說》)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