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聖祖實錄》中有一段康熙論述,大意是:「我已經當政56年了,大約有50年都在祈雨。每到秋收,都是豐收。過去旱災,我就在宮中祈禱,長跪三晝夜,只吃點清淡的菜,連油和醬都不敢用,以表達我齋戒的誠心。第四天徒步到天壇再祈禱。忽然間雲雨大作,步行回來,地上的水漫過了鞋。後來各省的人來京講述,才知道,那一天,全國各省都下了雨。所以我說,精誠所至,天地一定會有所感應。」
康熙年間,發生過一起震驚朝野,為大清二百餘年所僅見的祈雨大案。此案涉及大學士、學士、尚書、侍郎、御史等高官,其中三十三人被革職或貶官。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春,直隸地區遇旱少雨,而上一年,順天、永平、保定、河間、宣化五府因雨水過多,米谷已然歉收。此時奉皇太后巡幸熱河的康熙皇帝,於四月十四日令禮部祈雨。數天後,康熙帝又接連得到各直省未曾遇雨的奏報,心中愈益焦急,再度寄發諭旨,命在京大學士、九卿等虔行祈禱。時已至四月底,而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民間素有歌舞宴飲的習俗,為防止大臣們祈祝鬆懈,為向上天表示求雨誠意,達到解旱目的。
五月初一,康熙帝特諭隨行大學士嵩祝:「京城左右,仍然嘆旱:朕心不安,不知眾大臣亦念及否。目前端午節,恐互相會飲,應行嚴禁,並令各官竭誠祈禱,爾將此旨,速發京師,傳諭九卿。」康熙本人也於五月初四,即端午節的前一天,「於宮中,每日止進膳一次」。在這半個月內,前後共發出四道祈雨諭旨,反映了康熙這時的焦慮心情和求雨的堅決意志。
但是,在京的各部院衙門的大臣們,此刻卻沒有像皇帝那樣急切的盼雨心境,雖屢屢接到從熱河來的催令,猶然置若罔聞,遲遲不予回奏,直至五月初才草草地上了一道奏折,報以「忻幸」得雨,藉以敷衍。康熙帝接報後,勃然大怒,即令大學士嵩祝即刻馳驛回京,追查上奏折之人及祈雨不親到者予以題參,並同時警告嵩祝,查案務須從嚴,不可弄虛作假,「若仍徇情面,一經覺察,必將嵩祝並誅之,陳名夏即伊榜樣」。(《清聖祖實錄》卷268)康熙帝這次下了決心,要狠狠地懲處那些不把諭旨放在眼裡,陽奉陰違,無視民生的官員,煞一煞日益頹靡腐敗的吏風。
五月十一日,嵩祝遵旨上疏,參劾戶部尚書趙申喬,工部尚書王頊齡,左都御史範時崇,吏部侍郎傅紳,刑部侍郎李華之,學士蔡升元、王之樞、彭始搏,詹事王奕清等祈雨時不親到,殊屬溺職,應交予吏部、都察院嚴加議處;大學士王談、副都御史郝林,以患病為辭,於祈雨處,只親到一、二次,也屬不合,應交予吏部察議;上奏折之九卿諸臣於折內妄稱忻幸,應交予未預此事之九卿諸臣,嚴加議處;奏報雨澤沾足否及浸地幾許之處,乃禮部專責,不行明白具奏,亦屬溺職,應將禮部堂官等交予吏部、都察院嚴加議處。奏疏的最後,嵩祝以自己屢奉祈雨明旨,而未能及時參奏祈雨不誠之員,實系庸劣愚昧,請一併交部嚴加議處。彈奏得到康熙帝允准。
六月初一,九卿等議定出嚴厲的懲處方案。戶部尚書趙申喬,工部尚書王頊齡,左都御史範時崇,吏部侍郎傅紳,刑部侍郎李華之,學士蔡升元、王之樞、彭始搏,詹士王奕清,奏折妄書不勝忻幸之語,祈雨處,又不親到,殊屬不合,俱應革職;禮部尚書赫碩咨、陳詵,侍郎二鬲、王思軾、胡作梅,祈雨乃其專責,並不虔心祈禱,而雨澤曾否沾足之處,又不明白具奏,列屬不貪,俱應革職;大學士肖永藻、學士星峨泰、長壽,吏部尚書張鵬翮,侍郎孫柱、李旭升、湯右曾,戶部侍郎傅爾笏納、呂履恆,兵部尚書殷特布、侍郎黨阿賴、田從典,刑部尚書賴都、張廷樞,工部侍郎王度昭,左副都御史董弘毅、郝林,通政使周道新,祈雨處雖曾親到,奏折妄稱不勝忻幸之語,亦屬不合,俱應革職留任;大學士嵩祝,不將在京諸臣不虔誠祈雨,奏報遲延之處,即行指名參奏,亦屬不合,應革職留任。
即日得旨,「趙申喬、王頊齡、範時崇、傅紳、李華之、蔡升元、王之樞、彭始搏、王奕清,俱著降三級留任,恩詔所得蔭生俱著革退,赫碩咨著革職,恩詔所得蔭生俱著革退。陳詵、二鬲、王思軾、胡作梅,俱著降五級留任,恩詔所得蔭生俱著革退。肖永藻、星蛾泰、長壽、張鵬翮、孫柱、李旭升、湯右曾、傅爾笏納、呂履恆、殷特布、黨阿賴、田從典、賴都、張廷樞、王度昭、董弘毅、郝林、周道新,俱著降二級留任,恩詔所得蔭生俱著革退。嵩祝,著革職留任,恩詔所得蔭生著革退。四月內,朕起身前一日,曾面諭大學士王換,爾氣魯不好,仍似有病,今夏爾宜在家調養。王淡將此緣由,並未聲明,今若同眾議處,與朕從前面諭不符,王淡著寬免」。(《清聖祖實錄》卷269)所有被參奏的三十四人中,僅有大學士王淡一人因病倖免。
此案的發生,首開清代因祈雨不誠嚴處要臣的先例,將康熙朝的祈雨推向了高潮,為乾隆初年恢復古制,定期舉行雩祀禮奠定了基礎。
明朝的《大明會典》記錄,1585年大旱無雨,連井裡都沒水了。萬曆皇帝親率四千多名文武官員到天壇祈雨,他發布訓辭,天時亢旱,固然由於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時也是貪官污吏克剝小民,冒犯天和的結果。務必要改弦更張,斥退惡人,推行仁政。《神宗實錄》記載,未到一個月,驟雨帶著冰雹,連降了兩天。
在清朝的《世宗實錄》記載: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英明的帝王之一雍正帝多次批示,從來天人感應治理影響快捷。凡是地方旱澇災害都是人事造成的,或者朝廷政務上有過失,或者總督巡撫大人們瀆職,或者太守知縣不稱職。又或者一個地區之中,人心奸詐虛偽,風俗不夠厚道。這些情況足以冒犯天和,而招致災殃。
地方招災,官員奏報,雍正皇帝就批示:像你們這樣的巡撫,我就知道地方必無豐收之理。天降冰雹,為什麼專降在你們幾位所屬的地界,真是太奇怪了,太可怕了。你們作官十分不妥,要小心。何等督府就有何等年歲。天道隨人,快得很,實在令人生畏。在直省督府中,器量狹小、渾渾噩噩,沒有像你們二位的。剛到湖南,水患到;調到江西,旱災來,去了甘肅又下冰雹。如此響應,奇哉、奇哉!
──轉自《看中國》
(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