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政府控制斷後路 騰籠換鳥鳥不來

【新唐人2018年03月13日訊】日前,中共官員在人大會議提出,中國沿海地區執行「騰籠換鳥」政策後,鳥沒進來,應該加強引進外資。不過,業界認為,前面幾十年外資在幫助中國經濟騰飛的同時,吃盡了技術被竊取,資金帶不走等苦頭,已經逃離的外資,不可能再回到失去廉價勞動力優勢的中國。

3月12號,在中共十三屆人大會議上,中共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說,中國沿海地區執行產業「騰籠換鳥」政策後,「籠子騰出來、鳥沒引進來」。

尹中卿表示,「鳥去籠空」現象,包括「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走出去的製造業,特別是紡織、化纖、服裝、鞋帽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轉移到了東南亞、孟加拉、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

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鞏勝利:「因為中國現在基本上是國有壟斷資本壟斷了全中國。中國古代有句名言大樹底下寸草不生,就是中國現在資本的環境,一顆大樹把所有的陽光都遮住了,其他生物就沒有辦法生存了。」

騰籠換鳥,就是把傳統製造業「轉移出去」,再把「先進生產力」轉移進來,以達到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目的。

騰籠換鳥概念最早於2006年在浙江提出,當時,浙江經濟在快速奔跑了30年後,感受到了耕地銳減、環境污染、能源困局、成本攀升等諸多問題,於是當時掌管浙江的習近平提出了「騰籠換鳥」概念。

汪洋執政廣東後,大力推行「騰籠換鳥」政策。公開數字顯示,從2008年至2012年,東莞有7.2萬家企業被關閉。

過去5年來,北京也關閉1992家一般製造和污染企業,今年北京又訂下了關閉500家的目標。

不過由於新鳥沒進來,推行「騰籠換鳥」最積極的珠江三角洲已經產業空心化嚴重。

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鞏勝利表示,「騰籠換鳥」的概念是正確的,但是為什麼結果卻南轅北轍,有其原因。

鞏勝利:「空心化不僅僅是產業空心化。中國的這個環境,一個是大自然環境,水土空氣污染非常嚴重,還有政治環境,與全球各個國家格格不入;什麼科技創新,做了一些科技的尖端研究,而這些尖端研究往往不是與人民生活必需品結合的,使這些尖端技術耗費國家大量的資本,大量的物力,大量的財富。」

鞏勝利強調,中共的政治花費是造成空心化的主要原因。

鞏勝利:「黨作為一個政治資源,不能創造價值的政治資源花了大量的錢,比如宣傳經費、黨的建設,比如在全球收購媒體。如果像現在這樣把大量的錢、大量的資本花在政治上,經濟、實業、產業的空心化將更加嚴重。」

尹中卿認為,為了避免產業過早空心化,中國仍然應該加強引進外資。

不過,2015年,美國媒體就指出,在中國的外企非常憤怒,中共政府的政策故意前後不一,執行規定不透明,政府通過工會和中共基層組織滲透西方大公司,政治化的法院和政府機構永遠偏向中國企業,以及肆無忌憚偷竊知識產權等等,都讓他們無法忍受。

美國UCLA安德森商學院教授俞偉雄:「在西方發達國家公司發展是企業自己做決定的,在中國要靠政府自上而下的力量來推行,在短期可能很有效率,但是很難講每次都能奏效。」

事實上,自2015年後,伴隨著外資全面撤退的同時,引進外資也變得越來越艱難。據中共商務部統計,在2016年和2017年引進的外資中,最多的外資都是來自香港。

鞏勝利:「港資其實就是中資企業進駐了香港,然後回來再來投資,簡單的說,第一大外資來源於香港就是內資出去再回來投資。」

外界認為,隨著世界對中共認識越來越清楚,外企再進中共的鳥籠,幾乎不可能。

採訪編輯/劉惠 後製/周天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