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飢餓與共產主義會師 長春之殤

【新唐人2018年01月26日訊】《紐約時報》在1949年8月13號一篇社論中指出:「國共內戰,……中國最老的敵人是飢餓,和最新的敵人共產主義已經會師了」,這句話幾乎概括了長春圍困戰的全貌。而作家杜斌歷時10年研究收集資料,用一本《長春餓殍戰》還原了這段歷史的真相。今天的百年紅禍特別報導,一起來了解。

一座堅固的城,可以保護城中百姓的安全;相反,也能使城裡的人成為難以逃生的困獸。

曾被日本關東軍作為司令部駐地苦心經營多年的長春城,在「長春圍困戰」中,就成為了這樣一座城。

作家杜斌:「當時(中共建政前)搞土改的時候,這些地方的知識精英包括地主什麼的,他們都逃跑到了長春城內,來了之後,這個城市比較堅固,難於攻破,又有好多的工事。所以中共也攻打了幾次,傷亡非常嚴重。」

長春城成為國共雙方的必爭之地,因此引發慘烈的「長春圍困戰」。究竟誰該負責,雙方更是長年各執一詞。作家杜斌耗時十年,在大陸艱困的政治環境中,蒐集珍貴史料、尋訪倖存者,終於在「長春圍困戰」70週年之際,在台灣出版《長春餓殍戰》,遵循「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原則,以「編日史」方式還原真相。

杜斌:「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在1948年圍困長春期間,中共利用餓死者的屍體,作為一種殺傷性武器來迫使國民黨軍投降。其實,利用飢餓的方式、用餓死者的屍體來對待地方,我覺得這個是反人類的,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不可被寬恕的。」

杜斌在書中指出,當時中共傾盡全力決心拿下物產資源豐富、背靠朝鮮和蘇聯的東北,是想作為與中華民國政府抗衡的根據地,而長春則作為首都。

林彪的部隊從1947年11月就開始嘗試圍困長春,到冬天就有市民因為「長春煤、糧、水三荒」而自殺。1948年的6月5號,林彪、羅榮桓下達了《圍困長春辦法》,要實行「久困長圍」,「嚴禁城內百姓出城」。於是自6月25號起,共軍正式對長春封鎖圍困。

7月下旬,蔣介石電令守軍疏散長春的老百姓出城謀求生路,但出城的百姓遭到了中共軍隊的阻撓。書中記錄,有難民哀求哨兵説:「我們都是善良百姓,怎能忍心在這兒把我們餓死呢?」共軍回答:「這是毛主席的命令,我們也不敢違背紀律。」有人不顧一切走上前去,「砰」的一槍就一命嗚呼了。

而留在城裏的人更是絕望。杜斌採訪到一位姓范的老人,當年一家四口由於太過飢餓逃不出城,只得留在家裏等死。

杜斌:「就是八月十五中秋節的那一天,先是他的父親死了。他的媽媽就找到他的鄰居要了一點點的一個窩窩頭,拿回來給兩個兒子吃。這個大兒子就說了,他說媽媽你為什麼不吃,她說媽媽不餓。他說,媽媽你要吃,你要不吃的話我們也不吃了。他就掰了一小塊給他的媽媽,大約有大拇指那麼大一點點的小窩窩頭,他媽媽說我吃我吃,他媽媽就把它塞到兜里去了。」

幾天後弟弟餓死,又過了幾天,終於媽媽和大兒子也躺在床上不能動彈了。

杜斌:「當時他和他的媽媽,兩個人都浮腫的躺在床上不能動了,他的媽媽在臨死之前,就從她的兜裏掏出拇指那麼大的一點窩窩頭,又遞給了她這個兒子,說你吃吧。他說,就是為了給我們老范家留一個香火。這老人當時是81歲,一邊說一邊流淚。」

杜斌根據研究謹慎估算,在「長春餓殍戰」中,有35到45萬人消失不見了。

杜斌:「實際上從1917年到2017年,一直都是這樣,有共產黨存在的地方,就會有飢荒、有戰爭、有災難、有非正常死亡,一直都是這樣。共產主義不能從地球上消滅,苦難、戰爭、飢荒、非正常死亡永遠都存在。」

除了長春,共軍還曾在1946年對河北省永年縣城進行過圍困戰。歷時兩年零50天,三萬居民的縣城僅有三千人倖存。

採訪/梁珍 編輯/尚燕 後製/陳建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