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12月15日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由來已久。《老子章句》曰:“天道與人道間,天人相通,精氣相貫”。老子《道德經》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明了人與自然的共同根源。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這也反映在古代的建筑中,城市宮殿民居皆按天象佈局。
中國古建筑在建筑類型上豐富多彩,主要包括:宮殿、宗廟、公府、館榭、地下宮室、離宮、壇、祠、警鼓臺、舞臺、觀景樓閣等。它們的種類和使用功能雖不相同,但都流露著“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國古建筑注重與自然高度協同的觀念,表現在城市、村鎮、宮殿、陵墓的選址和佈局命名上,都力圖體現天人合一的追求。
城市的建設
伍子胥設計建造吳都闔閭城,在《吳越春秋》中記載:“子胥乃使相土嚐水,像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陸八門,以像天八門﹔水八門,以法地八聰。筑小城,周十里。陵門三。不開東面者,慾以絕越明也。立閶門者,以像天門通閶闔風也。立蛇門者,以像地戶也。”
隋大興城建造時,宇文愷不僅有斟酌地勢,將太極宮置於乾位,且又以承天、朱雀等命名。漢之長安城,“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為斗城,是也”。
北京城的建設也是按照天上的星相來建造的,浸透了儒、道、佛之思想與文化,大都城門和大殿名稱多出自於周易乾坤之像,廟宇、寺院、殿堂皆按天象安排所建。紫禁城正對著紫薇星,建筑與環境得到融合和滲透。中國古建筑的點也是體現“天人合一”建筑觀,展現的是“自然與精神的統一”。
宮殿的建設
故宮又稱為紫禁城,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稱紫微宮、紫宮。它在北斗星的東北方。“太平天子當中坐,清慎官員四海分”,古人認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古代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辦理朝政與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宮是天下最高級別的“禁區”,便用紫禁城的“禁”字來強調皇宮的無比尊嚴。
太微垣南有三顆星被人視為三座門,即端門、左掖門、右掖門﹔與此相應,紫禁城前面設立端門、午門,東西兩側設立左、右掖門。午門和太和門之間,有金水河蜿蜒穿過,像征著天宮中的銀河。
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宮與坤寧宮,“干”、“坤”二字意味著天地的意思。其東西兩側的日精門與月華門,則像征著日月爭輝。東西六宮及其他諸宮殿也都分別像征著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個星座。
紫禁城的建設,把古代建筑 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舊時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圃、寺觀廟壇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數不清的百姓住宅。《日下舊聞考》中引元人詩云:“雲開閭闔三千丈,霧暗樓臺百萬家。”這“百萬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說的北京四合院。而“天棚魚缸石榴樹”,也只能是北京四合院中才有的景致。
北京四合院
標準的北京四合院應該是南北略長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東西向的胡同之間,大門開向宅南的胡同,正房門與宅門的方向一致。為甚麼一定要將宅門開在南邊呢?
首先,這是元代建大都時的城市規劃所框定的。元大都為棋盤式結構,南北為街,東西為巷,街的主要功能為交通和貿易,巷才是我們所說的胡同,是串連住家的通道。因此,宅院的大門自然是開在南邊最為合適。
其次,與傳統的建筑風水學有關。北京地區的陽宅風水術講究的是“坎宅巽門”,“坎”為正北,在“五行”中主水,正房建在水位上,可以避開火災﹔“巽”即東南,在“五行”中為風,進出順利,門開在這裡圖個吉利。
而在山西和安徽的民居中,卻很少有將大門向南開的。因為山西和安徽的富戶大都是商人,商屬金,而南主火,火克金,克金則不能發財,所以商戶的大門大多是朝東開,或朝西開。
而北京卻不存在這個問題,北京內城大戶一般都是作官的,官屬火,門開在南邊,自然會官運亨通。再次,華北地區風大,冬天寒風從西北來,夏天風從東南來,門開在南邊,冬天可避開凜冽的寒風,夏天則可迎風納涼,符合居住衛生。
北京四合院,大院套小院,不光別致,還有乾坤結構寓於其中,有些正房儼如廟堂。曲逕通幽是對北京小巷最好的描述。穿過幽徑進入四合院後,豁然開朗,別有洞天。如此精心打造的人間建筑瑰寶,將人們心中對神佛和上天的信仰、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與周圍環境、建筑融為一體,實為絕世之作。
(責任編輯: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