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11月14日訊】路不拾遺在今天的人看來是理想世界,認為是不可能的。就像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的社會形態。其實在古代確實出現過「路不拾遺」的社會,是在孔子的治理下出現的。
孔子五十六歲時,他由大司寇理國相職務,臉上露出喜悅神色。他的弟子說:「聽說君子大禍臨頭不恐懼,大福到來也不喜形於色」。孔子說:「有這句話,但不是還有一句『樂在身居高位而禮賢下士』的話嗎?」於是就把擾亂國政的大夫少正卯殺了。
孔子參預國政三個月,販賣豬、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價了;男女行人都分開走路;掉在路上的東西也沒人撿走;各地的旅客來到魯國的城邑,用不著向官員們求情送禮,都能得到滿意的照顧,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樣。
孔子的智慧要想治理好國家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大環境下很多事情也是無能為力的。
原文: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樂其以貴下人』乎?」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
《史記》三十世家.孔子世家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張信燕)
本文網址: https://www.ntdtv.com/b5/2017/11/14/a1350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