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學習尖子 是怎麼淪為社會底層的?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11月14日訊】目前,中國的高考仍是分數定輸贏,至於學生的創新能力、社會服務意識如何,動手和實踐能力怎樣,基本上無從談及。一項調查顯示,中國「考場狀元」並沒有成為「職場狀元」。而當年那些學習尖子,是怎麼淪為社會底層的呢,近日,有在高校任教20多年的學者對此進行了分析。

近日,陸媒發表署名「觀點」的評論文章說,25至35歲這10年,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一場高考之後最大的一個人生轉折點,是否邁過去,基本奠定了未來職場的格局是成是敗。

作者說,自己畢業至今一直在高校任教20多年,教過的學生,有萬人之多,印象深刻的,至少幾百人。截止目前,最早畢業的那批學生中,有成績斐然的,有默默無聞的。當時他們在學校的時候,差別不大,為什麼離校後,就天壤之別了呢?

作者舉例說,第一個學生A,98級的211畢業生,如今淪為為家庭主婦。

這個學生是98年入學的211高校學生,因為99年才大學擴招,98年入學的學生,智商角度仍是同齡人中的精英。畢業的時候,早就不包分配了,大家都是自謀職業。她回到家鄉,在縣城找了份文員兼出納的工作。

幾年後結了婚,婚後就專職做了太太,專業估計是全丟了。而她的老公一直催促她承擔家庭責任。就這樣一直冷戰。據說,她其實也私下應聘過幾個職位,但都沒有成功。

原因包括:1、年齡與職稱(或資歷)不匹配;2、與新生代相比,學歷不佔優勢;3、專業知識老化,對新的知識體系,缺乏持續的跟蹤。

就這樣,一直到現在,她還在家做飯整理家務了,全家日子也緊巴巴的。

作者說,通過分析,挖掘了這個同學的病根:包括:1、沒有趁年輕提升學歷;2、沒有及時改變職業;3、沒有及時提升職稱;4、沒有充分利用時間

作者舉第二個學生B的例子。這是一個90年代末畢業於一家重點大學工科專業,目前在蘇南打工,這個人生更是令人唏噓。

B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尖子生,畢業去了當地一家大型國企生產機械設備。在當時算是高收入群體。幾年後,突然有一天,這個同學說,廠倒閉了。他屬於技術人員,可以留用。但待遇非常低。

作者幫他分析想對策,得出三條出路:1,你才26歲,現在大學擴招,急需高校老師,你要是想考研,可以做老師。待遇不高,但穩定一生無憂;2,去沿海外企、私企待遇好,大膽走出去,收入翻幾番應該行;3,考公務員可以試試。

由於三條路都有阻礙,於是他選擇了按兵不動,生活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時隔十多年再次相見,很明顯,他很不如意,在一個私企打工,傳統的機械行業,待遇可想而知。

作者總結這位同學的人生之路,認為有以下幾個值得深思的地方:1、抱殘守缺,不能及時轉變發展路徑;2、年輕人的通病,不知道居安思危。;3、缺乏終身學習、持續奮鬥精神。

作者舉第三個學生C的例子說,學生C,父母是知識分子出身,畢業後依託父母的資源,進了當地一家商業銀行,講這個學生不如意的狀態,並不是不努力,而是性格與職業不吻合。

後來C說想辭職。主因是他這種知識分子家庭的脾性,無法適應國企的文化。比如請假,要給領導送點好處,不送會給你臉色看,以後更會旁敲側擊。C比較直,慢慢地領導就有意無意地刁難他:發放績效以某種理由剋扣;或者故意多加班等。

他看不到前途,很怕做到35歲以後仍然是個櫃檯底層人士。

在他們那個銀行,能得到提拔的有以下幾類人:1,關係戶領導的孩子;2,能帶來大績效的富二代;3,技術人才。

C吐露了想轉行做電子銀行方面,將來再跳槽。後來他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實施了計劃。C很有韌勁:文科出身,與計算機相隔十萬八千里,但他硬是一本書一本書啃下來了,那時正是銀行電子化迎來了高速發展期,他選對了方向。

2013年,他已經在國內某一線城市,是一家銀行總行的信息技術管理部門副總。

作者總結後說:年輕的時候,在人生的一些骨節眼的節點,真的要把握住時機,要努力呀,哪怕你是多麼高智商,在學校曾是多麼威風的學霸,錯過了也只有空嘆哀傷了。

(記者李文馨報導/責任編輯:王安平)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