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田:佛法的善可以被科學所證實(上)

十年前,2007年的新年剛剛過後,在美國紐約曼哈頓,一件發生在地鐵裡的事件震驚了全體紐約人,也震撼了全部美國人。一位名叫衛斯理‧奧璀(Wesley Autrey)的黑人男子,一名普通的建築工人,面對一列飛馳而來的地鐵列車,從曼哈頓地鐵的站台上飛身而下,拯救了一個剛剛跌倒在鐵軌上的陌生人。事後,紐約市政府頒給了奧璀一個市民的最高榮譽,川普(當時還不是總統)給他寫了一張萬元支票。事件讓所有的人們在反思自己,拷問自己,質問自己的良心,思忖著:「如果我也處在同樣的境地,是否也會跳下站台?」事件也觸動了一位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學者,他展開了一系列關於人類的善心、善念,和利他主義思想的研究和思考。

牛津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了一本由唐納德‧普法夫(Donald W. Pfaff)博士撰寫的《利他的頭腦——為什麼人類天生就是善的》(The Altrustic Brain – How We Are Naturally Good)的書。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現代神經科學的研究者們,居然用科學證實了人們從佛法中知道的、人類天生善良的本性。也就是說,雖然人們向來認為,科學和信仰、科學和宗教、科學和對神佛的信念,是不相容的,但作為宇宙中的造化,我們今天看來,佛法中的善,實際上也可以被科學所充分的證實。

有一點是必須說明的,那就是科學可以證實佛法是正確的,但佛法並不是因為有了科學的證實而得以存在的。其實,修煉佛家高德大法的人們都知道,佛法中的善,是我們宇宙的根本,是宇宙的根本特性之一,是構成一切物質與生命的本源之一。所以佛法中的善可以被科學所證實,被人們對世界的理解的一部分所認識到,也並非難以理解的。

普法夫博士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從西方社會的「黃金準則」(Golden Rule)開始的,他開始時思考這個黃金準則是否是一種普世的道德。有趣的是,他在書的撰寫過程中,有三位社工的參與,他們都曾經在黑幫裡做過,或對美國的黑社會頗有了解,他們也貢獻了他們的智慧。當然,他們都隱匿了自己的名字。

普法夫博士在書的開始,引用了紐約地鐵裡十年前發生的這個故事。奧璀當時站在月台上,身邊還有他自己的兩個女兒,分別是四歲和六歲。他居然會冒著死亡的危險,去救一個他根本不認識的人。為什麼會這樣?

奧璀被媒體稱為「地鐵好人」、「地鐵超人」,和「地鐵英雄」。他曾經在美國海軍服役。他所救的人,叫喀麥隆‧豪羅彼得(Cameron Hollopeter),一位20歲、學電影的大學生。豪羅彼得因為疾病發作,摔倒在地鐵的鐵軌上。這時,奧璀看到了即將進站的一號地鐵的燈光,旁邊一位婦女攏住了奧璀的女兒。他跳下月台,以為可以把豪羅彼得從軌道上挪開,但時間不夠,他飛身蓋住豪羅彼得,把他壓在軌道間的排水渠內。雖然地鐵司機緊急剎車,但除了最後兩節車廂,整列地鐵的所有車廂都從兩人的上方掠過。萬幸的是,他們都沒受傷,只是奧璀的帽子刮上了許多油漬。

事後,奧璀收到了潮水般的禮物、電話、表揚和採訪,他收到了5,000美元的現金,5,000美元給他女兒的獎學金,迪斯尼免費旅行,兩輛新車,兩年的汽車保險,一年內在紐約市任何地方停車的權利,和地產大亨川普一萬美元的贈款。時任總統小布什在年度國情諮文中,也特別提到他。有趣的是,川普要把支票寄給他,他不幹,非要見面,要跟川普聊那句川普名言——「你被開除了!」(You are fired!)

美國社會大眾,則開始思索,奧璀這樣做的動機是什麼?他這樣做除了純善之外,沒有其它任何理由。事件讓每個人都思考自己:我是否也有奧璀那樣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犧牲、利他主義的動機?《紐約時報》一篇文章的題目是:「為什麼我們的英雄跳向了軌道,但我們可能不會那樣做?」

各路專家都試圖對奧璀的行為給出一個解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生物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和生物倫理學家,都試圖解釋,但解釋各自不同。許多專家認為這是一個綜合的結果,是人的自然本性(Nature)和成長的撫育過程(Nurture)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各種各樣讓我們成為一個生物的人(Human)和一個有道德的人(Humane)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奧璀自己呢,卻根本不把自己當作英雄,而是說自己只是做了每個有良知的人都會做的、正確的事。他認為所有的紐約人都會做同樣的事!

類似這樣的事件,正是普法夫博士的書和研究要探索的。那就是,人們在從事善的行為之際,究竟有沒有什麼動機?或者,善行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是不是我們天生的、本性上就是善的?人們為什麼會做符合道德的事,我們的大多數人,是否會自然而然的就去行善?普法夫博士想探討的,是「為什麼我們的英雄跳向了軌道,我們也可能那樣做?」

普法夫博士通過他的研究認為,人們的大腦就是這樣構成的,會促使我們做善良的舉動,讓我們產生行善、利他的念頭。他發現,那些英雄主義的善行在出現的時候,人們的頭腦中,神經細胞、化學物質等等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應該說,這是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去研究人類道德的問題,是這樣一個嘗試。(待續)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