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7年08月25日訊】台灣首個自主研製的衛星「福衛五號」,今天由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的火箭獵鷹9號承載發射升空,在震天動地的轟隆聲中,拔地而起。象徵台灣太空計劃邁向新紀元。
在白霧茫茫中,等待升空,她就是「福爾摩沙衛星五號」,台灣第一顆自主研發的遙測衛星,協助發射的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也高高掛上中華民國國旗,想到六年來,歷經無數困難的研發過程,計劃的主要催生者張桂祥,一度哽咽。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我還是要感謝…所有太空中心的同仁,在這六年來的努力。」
褔衛五號計劃主持人張和本:「其實就像在嫁女兒一樣,我對我們的女兒非常有信心,能夠很順利的把影像照回來。」
終於等到這一刻,福衛五號要接替福衛二號,在太空中遙測照相並進行科學研究,其中百分百MIT的CMOS影像感測器,不僅是全球第一顆,更承載了太空中心90人團隊從無到有的台灣精神,故事就源自2007年,當時代理太空中心主任王永和的,這一念。
國研院院長王永和:「像CCD等我們一直都找不到來源,讓我們下定決心,我們是不是該走到自主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靠著國內ICT這麼重要的能量,我們能不能自己把它做起來。」
買不到國際慣用的CCD感測器,2009年國科會拍板自主研發衛星,讓台灣的太空夢,成為可能,但由於牽涉敏感的太空技術,研發團隊從設計、研發、元件製作、組裝、測試,一路以來,只能獨自摸索。
張桂祥:「我們也歷經,碰到非常多的困難才做成,也不是說想做就做成,用CMOS主要是我們國內在全世界,商業的市場上面,其實我們是佔最好的一個,大概有六七成的市場。如果福衛五號成功的話,她將是全世界第一個用這種影像感測器,做高解析度衛星的國家。這些都是建立我們未來,產業基礎的很重要的一個武器。」
期待福衛五號帶動台灣衛星研發能量,若能成功打造太空產業鏈,產值至少百億起跳,6家參與的台灣科技業者中,已經有人成功接到國外訂單,2019年,台灣還將展開第3期太空計劃,推升國際合作,讓台灣的航太產業,大步向前邁進。
新唐人亞太電視張芝瑄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