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而為痛悔遲12:五星連珠,錯爭千古看禍福

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深入到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在霧霾久治不去的今天,天人合一已經成了社會回歸的主題。但當今談論的天人合一都是「地人合一」,是如何適應自然、改善生態環境,這只是天人合一的最低範疇,真正天人合一是什麼?在古代就撲朔迷離,在當代,已經被視為迷信丟棄了。

真正的天人合一,是人與天象的合一。整個中華的歷史文化,飽含著對天的敬畏,人們常說的順天、天意,說的都是天象。天象學是神傳文化的精華,是中國古代的最高科技,遠遠超出了現代科學的範疇和想像。天象是迴圈的,歷史是重複的,相同的天象下,歷史在以不同的面貌,重演著相同的主題。所以天象是還原歷史,展現未來的鑰匙。

本系列的《上部》,我們結合現代天文學,揭示了千古不解的天象之謎,精妙地展現了劉宋文帝劉義隆、後周世宗柴榮、北宋真宗趙恆,在歷史上的重大決策時刻,在經典天象之下,有意無意地逆天而行,終究落入天譴的羅網,留下了深深的歷史教訓。

進入《中部》,我們繼續追溯歷史,展現典型天象之下逆天而為的歷史教訓,以揭開當代以致未來的天象真機。其實《上部》講述宋真宗敬天尊道、卻一再被蒙蔽而逆天,是有根源的。在下面展現的一系列天象揭示的真實歷史中,大家自然會看到。

(接前文 逆天而為痛悔遲:453-2018年天象揭祕11 (點擊這裡)

第十二章 五星連珠,錯爭千古看禍福
上一部,我們在火守太微、熒惑守房的天象下,揭示柴榮滅佛的深重教訓。歷史的軌跡,沿著《推背圖》「五十三參運不通」的精準預言,走入了北宋王朝——華夏告別了紛擾亂世,進入歷史上最為富有的時代。一個壯觀的天象,開啟了這段繁華盛世。


圖12-2:967年4月13日
五星連珠天象示意圖,五星順序、位置有變化。


圖12-3:967年4月19日五星連珠天象示意圖,五星位置又有變化。

上圖的亮麗天象,叫做五星聚、五星合或五緯合,俗稱五星連珠。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太陽升起之前聚集在東方,或在太陽落山後聚集在西方。五星聚一般指聚集在經度30度以內,聚度越小越好看,天象意義越強。967年的這次五星連珠,五星最小聚度在20度以內,從開封的緯度到南極地面,都能看到。每次五星聚,都會持續半個月左右,每天五星的位置都有不同,所以不存在壞天氣看不到的問題。

五星連珠天象對應的現實意義,從古到今的解讀都是錯的!北宋初年五星聚所蘊含的真機,遠遠超過了人類以往的認知,在歷史上具有非凡的意義,是留給後世、留給當代最寶貴的啟迪。也是在本系列逆天的悲劇教訓中,開啟了一段「順天應人」、造富天下、福澤子孫的正面借鑒。

1.聯璧五星,是吉是凶?

這是一個從漢朝開始,就被誤當成祥瑞的天象,對它的追逐不絕於史書,甚至不惜篡改歷史。

五星連珠,競相追逐


圖12-4:西元前205年5月27日天象,五星聚於「井鬼柳星」四宿,韓信掃平群雄,開啟西漢王朝。

《史記‧天官書》:「五星聚合,是天下變遷之兆。有德者登基得天下,子孫昌盛;無德者受殃而亡……五星聚於東方,利於中原之國;聚於西方,中原以外之國順應這個天象者得利。[1]」

這段解讀所展現的天機,不斷被後續的歷史所驗證。但是在人間事件的對應上,卻被誤以為祥瑞,《史記》開始造假,《漢書》完全沿襲,都記載:「劉邦兵入關中(西元前207年11月),五星聚於井宿[2],井宿在天象分區裡是秦國的分野,先到的必然稱霸。楚項羽雖強,最終天下必歸漢劉邦。[3]」

而現在天文學計算,那次五星聚井發生在西元前205年5月16日前後,比劉邦入關晚2年!顯然漢朝史書在附會祥瑞,把天象提前,為劉邦添彩。

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在位期間,967年又出現了這種天象,五星聚於奎宿附近。這個天象,先是被認為是宋太祖天命所歸;隨後,被宋太宗一朝認定為太宗發跡的祥瑞;到宋真宗一朝,又被認定為真宗出生前1年的祥瑞;到了南宋,又被儒家學者歸為北宋周敦頤繼承儒家道統的天兆,儘管周敦頤比這個天象晚生50年!

到清朝時期,對這個祥瑞的追逐到了可笑的程度,極為罕見的五星連珠,兩百年間竟被朝廷認定了6次!後5次竟然是日月合璧、五星連珠!因為他們把緊湊的小範圍的五星聚,拓展到近半個天空。

五星連珠,是禍是福?

五星連珠真是祥瑞麼?歷史上有個別學者提出嚴重質疑,認為那是兵災的凶相。[4]

當代學者認為,有史以來,五星連珠聚度最小、最好看的兩次,一次發生了西漢呂后當政時期,呂后殺少帝,一次訛傳為武則天當政時期[5](其實是發生在武則天去世5年後的710年)。因為五星連珠是持續1個月左右的天象,中原地區不可能因為天氣原因看不見,所以這兩次不會是碰巧漏記。所以現代學者看來,古代顯然是不願意把這個最「祥瑞」的天象關聯這兩位女主,也就此誤認為:兩次最亮麗的五星聚,並不是什麼吉兆,和吉凶無關。

五星連珠,換王之路

是禍是福?不能憑藉主觀臆斷。孤立事件,難辨其意,只有把五星連珠天象和它對應的歷史還原出來,宏觀歸納總結,才能從歷史長河中,看到它的真機。


圖12-5:西元前185年天象,五星聚於壁宿,血光之劫,作為西漢文景之治的序幕。

西元前185年出現過五星聚於一宿(二十八宿中的壁宿),範圍小於7度。當時正是西漢初年呂后稱制時期,次年呂后殺少帝。5年後呂后去世,呂家勢力被血洗,擁立漢文帝登基,拉開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五星連珠之最,詭譎崢嶸奇偉


圖12-6:710年五星聚於柳宿,有史以來最亮麗的一次五星聚,天象意義完全超乎想像。

有史以來聚度最小、最亮麗的五星連珠,發生在710年6月26日黃昏,五星聚在6度範圍之內。這個天象最表面的解讀,對應著:7月3日唐中宗李顯被毒死;7月21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政變誅殺韋皇后勢力,而後逼退少帝,唐睿宗李旦復位;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713年殺盡太平公主勢力,玄宗改年號為開元,開元盛世拉開序幕——這個天象解讀只是最表面一層,在深層能看到嚴重的天人錯位,如有機會,後續會深入展開。

2.五星連珠,盛世血路

還有其它例證,以後會有詳述,這裡不再列舉。綜合歸納就能看到:五星聚是一個血光凶相,是帝王的死劫,但是災劫之後,時間有長有短(和五星聚度有關),會有盛世出現——但是並非所有盛世都只對應這種天象。

我們由此再看《史記‧天官書》:「五星聚合,是天下變遷之兆。有德者登基得天下,子孫昌盛;無德者受殃而亡。[1]」喻義很明顯,這是變天換王之兆。

深入一步講:熒惑火星是著名的罰星,代表著死亡、戰爭、瘟疫等;金星也是著名的罰星,犯哪裡哪裡倒楣,有戰爭時若金火相犯,金星在哪兒哪兒敗;水星也是罰星,意味著刑獄、水災或戰爭;土星、木星則是福星,但是木星賜福的前提是君主順天有道,如果君主逆天背道、背離正義,天罰自木星(歲星)出,木星也變成罰星了[6]。所以,五星聚對當時不可能是什麼吉兆。

如果歷史上知道五星聚是凶兆,直指帝王之死,恐怕《史記》、《漢書》再也不敢把它附會給劉邦了,後代也不敢用它給自己貼金了。

3.天子功過,天象銘刻


圖12-7:1067年五星聚天象,北宋英宗逆天,先天象9個月而亡。

再看圖12-7,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的五星聚,那是當年最亮麗、最重要的天象,四星同時犯太微。看過上部的讀者,馬上就能明白:因為太微代表政府,被四星所犯,一定是大凶之象。確實是凶兆,雖然不足以改朝,但是會換代,對應著宋英宗當年逆天應劫而亡[7]。

在上部我們講過:天象預示的人間事件,都是近期的,像本系列上部講的劉宋文帝劉義隆、後周世宗柴榮那樣,與天象一日不差的對應是很少的,一般都有提前或錯後。那是因為天子做了額外的大壞事或大好事,造成的減壽或延壽,一般都不超過三年。在古代天象學巔峰之作《乙巳占》裡,常看到「期三年」,但是,《乙巳占》中也有:「近期三年,中期五年,遠期九年」[8]的例外,因為天象對應的人間大事,被延期9年,那都是極特殊的,世間很少有那麼大的好事,造下那麼大的功德。

天人對應的時間差,在一年之內都是正常的,超過一年可以說是改變了天象與人間對應的時間,俗稱改變天象,但是天象、天體運行的軌跡是不可改變的。小改變只是改變時間,大改變,能把福份、災禍徹底改變掉。所以,天象喻義與人間事件的錯位,正是天象對天子功德或罪惡的銘刻。

歷史上的天象與人間的對應,一般都是先天後人,因為總是做好事的多,所以延壽的多,使災異推遲的多。如果人間的劫數應驗在天象之前,昭示君主一定是逆天的,提前遭了天譴。

那麼,北宋967年五星連珠的兇險天象,為什麼和華夏天子趙匡胤之死錯位了九年?它如何開啟了宋朝的盛世?銘刻了天子怎樣的功過?請看下集《五星連珠,盛世血路》。

(未完,待續)

註釋:

[1]《史記‧天官書》:「五星合,是為易行,有德,受慶,改立大人,掩有四方,子孫蕃昌;無德,受殃若亡……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積於西方,外國用者利。」

[2]《史記‧天官書》:「漢之興,五星聚於東井。」

《漢書‧天文志》:「漢元年十月,五星聚於東井。」

[3]《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甘公曰:『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東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雖彊,後必屬漢。』故耳走漢。」

《漢書‧張耳陳餘傳》:「甘公曰:『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東井者,秦分也。先至必王。楚雖強,後必屬漢。』」

[4]《敬齋古今黈》,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卷五(黈,音偷,三聲):「「五星聚,非吉祥,乃兵像……五星聚少則用兵少,五星聚多則用兵多。」

[5]如今網路上把這次五星連珠訛傳為武則天當政時期,是無根據的道聼塗説。

[6]《史記‧天官書》:「義失者,罰出歲星。」

[7]上圖1067年10月發生的五星連珠,宋英宗趙曙死於當年1月25日,比這個天象早了9個月。一對比就能出他逆天被天譴,減壽了,但是減的不多。這裡不再詳述,在書中有詳解。

[8]《乙巳占》:「近期三年,中五年,遠九年。」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