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窮小子修個違章建築 擋住了曹操四十萬大軍

【新唐人2017年06月15日訊】212年初冬,五十八歲的曹操率領大軍,征伐東吳。

這次,他帶去的軍隊有四十萬人。四十萬大軍,是正史記載的數據,而非《三國演義》的虛構。

曹魏大軍要進攻東吳,必須要渡江。渡江必須要調水軍,水軍必須要走水路。

對曹魏一方來說,最佳水路進攻路線是從曹操家鄉譙縣集合水軍,順渦河南下,進入巢湖,再出進入濡須河,這樣就能進入長江了。而濡須河進入長江的地方,就是濡須口。


濡須河進入長江的地方,就是濡須口。(網絡圖片)

因此,曹操水軍走這一條路,必須要通過濡須口。

濡須口之所被稱為「口」,就是因為這裡夾在七寶山和濡須山兩山之間,地勢就像瓶口,江水到此突然變得狹窄,再加上海拔落差,因此這裡水流分外湍急,一不留神就翻船。

渦流湍急,船行至此,船槳無法用力,需要岸上有人拉縴才能通過。

可是,岸上的山勢險峻,拉縴的人極難落腳,只有七寶山山腰處,有一塊巨石,才能落腳。這塊石頭也因此被成為揹纖石。

通過濡須口的船隻,只有通過了揹纖石,才能說安全了。所以當地有「船過揹纖石,家書報平安」的歌謠。

雖然艱險,但是四十萬大軍,拉縴的拉縴,撐船的撐船,應該很容易通過濡須口。

可是,曹操這次帶來的四十萬大軍,遇到了一個大麻煩,硬是沒有通過濡須口。而且,以後曹操又三次攻打這裡,也都是無果而退。所以,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說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

曹操一次次的來,一次次都無為而返,後來人們乾脆把這裡改名為「無為」,這就是今天的安徽無為縣。

曹操是被一座違章建築擋住了。而且,這座違章建築是一個窮小子出身的人修建的。這人就是發動荊州之戰,逼得關羽敗走麥城的東吳大都督呂蒙。

呂蒙出身貧寒,他年幼喪父,與寡母相依為命。

呂蒙十五歲的時候就參軍了,而且冒險衝到前線去。母親因此責怪他,他說:「窮日子實在難以忍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這樣做,說不定能獲得富貴呢。」

孫權掌管江東後,提拔年輕將領,呂蒙得以脫穎而出。呂蒙南征北戰,戰功赫赫,獲得了孫權器重,成為東吳重要將領。


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著名的將領呂蒙。(網絡圖片)

這一次,曹操率領四十萬大軍殺來,東吳上上下下備戰,誓要與曹操血戰到底。

可是,呂蒙卻反對血戰,建議先修一座建築。

呂蒙的規劃是在七寶山和濡須山之間,修建夾水而立的兵塢。這就是濡須塢。

濡須塢是月牙形的,就像一道閘門,把從巢湖來的北方戰船擋在七寶山下。

東吳士兵無需出去冒矢廝殺,只要是躲在塢牆上,搭上弓弩,對準揹纖石,曹操的戰船一隻也別想通過。

孫權為濡須塢守軍配備了一萬張強弩。

一萬張強弩一起射擊,完全可以把意欲突破的曹魏戰船射成篩子,把士兵射成刺蝟。

曹操沒有辦法,只能龜縮不出。

可是,東吳軍隊卻時時出從濡須塢出來,到曹軍陣營前挑釁。

曹軍一出戰,東吳戰船立即撤進濡須塢裡面,同時,濡須塢裡的弓弩就會雨點一般地射向曹軍。

五十八歲的曹操打了一輩子仗,遇到了新問題,無法解決的新問題。

他眼睜睜地望著東吳戰列森嚴的軍艦,感慨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劉表除了兒子不如孫權有能力,還有一個劣勢,那就是沒有一個叫呂蒙的人為他提供智慧。

從冬天一直耗到春天,曹操在濡須塢面前始終沒找到任何機會。

南方雨水季節到了,江水逐漸上漲,這對北方軍隊來說極其不利的。而且,在江上呆了那麼久,北方人早就人困馬乏。

束手無措的曹操,收到了孫權寫來的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信上還附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讀完,對著濡須塢悲嘆:「孫權不欺孤!」

他下令撤軍。

在江的兩岸修建違章建築,但是呂蒙卻用它擋住了強大的北方軍隊。

曹操一直到死,也沒有突破濡須塢。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阿竺)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