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芒種」 盤點中國民間古老習俗

【新唐人2017年06月05日訊】芒種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每年6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2017年的6月5日19時37分(北京時間),迎來「芒種」節氣,標誌仲夏時節正式開始。

芒種,是農作物成熟的意思。史籍《曆書》記載:「斗指已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穀,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古代典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

從字面上理解,「芒」是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大麥,如小麥。俗語說:「針尖對麥芒」,可見這個「芒」不光是細而尖的形狀,而且質地是成熟狀,又乾又硬,才可以與「針尖」針鋒相對。

所以「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的農作物完全成熟,可以開始收割,搶收迫在眉睫。芒種的「種」字,是指穀類作物,如水稻、玉米、穀子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農諺說:「芒種忙兩頭,忙收又忙種」,「四月芒種如趕仗,誤了芒種要上當」。芒種季節,農家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中國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句:「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就描寫了芒種季節忙碌收穫的景象。

中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正如古書《七十二候歌》所說:芒種一番新換豆,不謂螳螂生如許,鵙者鳴時聲不休,反舌無聲沒半語。

送花神

在芒種日當天,中國民間有祭祀花神的儀式,以餞送花神歸位,並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意。

清代小說《紅樓夢》這樣描寫:「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從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旄尾執事的,都用彩線繫了。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繫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飄,花枝招展」。

安苗

安苗是中國安徽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打泥巴仗

中國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煮梅

時至芒種,中國南方正是梅子成熟的季節。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桑椹是芒種節氣的時令水果。(Pixabay)

食桑椹

桑椹是芒種節氣的最佳當季水果。桑椹在古時是皇帝御用的補品,又被稱為「民間聖果」。

中醫認為,桑椹味甘酸,性微寒,具有補肝益腎、生津潤腸、烏髮明目等功效;且桑樹特殊的生長環境決定了桑椹具有天然生長、無任何污染的特點,現代醫學界也將之譽為21世紀的最佳保健果品。

(記者李倩倩報導/責任編輯:寶來)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