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7年05月27日訊】中共19大前夕,有關高層人事佈局備受關注。醜聞纏身的中共中宣部長劉奇葆的仕途去向,再成輿論關注的話題。專家分析,習近平或廢除18大中宣部長入「常」特例,劉奇葆雖身為政治局委員,但今秋不可能入常。而分管中共組織工作的趙樂際入常希望較大。
中共常委一般都是從中央政治局委員選出。現年64歲的劉奇葆,當初是由中共江派常委、宣傳部長劉雲山推薦、提名任中宣部部長的。作為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劉奇葆是否能在今秋19大「更上層樓」成為中共常委?引起輿論關註。
5月25日,北京時政分析家華頗在接受《希望之聲》採訪時說:「中宣部部長入常是中共18大劉雲山開的先例。中共歷史上從來沒有過中宣部部長直接入常的,只是中組部部長入常。」習近平可能不會延續這一做法。
華頗說,中共18大是個特例,因各方博弈激烈,所以中組部部長李源潮意外的落選,當了中共國家副主席,而管宣傳的劉雲山卻進入了常委。目前中共高層仍在進行博弈,但總體上,習近平已有能力主導19大的人事佈局,屆時他恐怕不會向對立面做過大妥協。
華頗認為:「習近平有可能會延續管組織的官員入『常』、管宣傳的不入『常』這個慣例。」這樣一來,同為政治局委員的中央組織部部長趙樂際更具優勢。
去年港媒曾引述接近中共高層的人士透露,如果習近平能頂住來自各方的角力干擾,強勢主導人事佈局,中共體制會有外人難以想像的變革:「取消政治局常委制」、「廢除隔代指定接班人」等都會循序推進。
報導說,以政治局常委這一架構為例,它的存在現在看來是多餘的,負面作用大於正面作用。《亞洲週刊》認為,習近平將藉19大人事重整,組成自己滿意的班底。
趙樂際入常十拿九穩?
1月份港媒引述知情者的話表示,趙樂際作為習近平執政後的重臣之一,「19大」入常是十拿九穩的。同時,被視為習近平心腹之一的趙樂際,也正在為習核心「19大」人事佈局運籌帷幄。
報導稱,趙樂際具有明顯的年齡優勢。今年60歲的趙樂際父母是陝西人,與習近平算是同鄉;趙在青海任職近30年,於2007年調任陝西省委書記。趙是第十六至18屆中央委員。
2012年「18大」,趙樂際成為政壇黑馬,進入政治局,兼任書記處書記與中組部長。據稱,趙樂際同時得到胡錦濤、習近平的認可,曾被胡錦濤指定為重點培植的人選。
2015年9月1日,黨媒全文轉載《求是》雜誌刊發的趙樂際四千餘字的署名文章,力挺習近平。該文呼應王岐山的巡視組行動,被指聯手實施習近平提出的「能上能下」四字令,釋放清洗江派地方大員的信號。
中共高層換屆前夕,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大陸12省份的書記出現人事變動。習陣營人馬紛紛上位,接管江派老巢與窩點,表明趙樂際主掌的中組部,正全力執行習近平的人事佈局安排。
分析稱,趙樂際沒有辜負習近平對「人事管家」這一重中之重的官位的期待。去年就有傳言稱,趙樂際在北戴河會議上被特別關照,很可能成為入常「黑馬」。
劉奇葆涉多件大案
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長劉奇葆醜聞纏身,其不僅涉南充賄賂案,令習中央震怒,還與已被處決的黑社會集團頭目劉漢有牽連。
去年6月,就有港媒引述北京消息人士的話透露,2015年6月,習近平就已經決定改組中宣部,劉奇葆隨時可能下臺。
報導引述消息稱,劉奇葆上任後不但工作能力不強,還經常在執行習近平指示時大打折扣,「比如,習近平執政後希望推崇中國傳統文化,可劉奇葆每次都是以『中華文化』來替代,故意忽略『傳統』二字,是典型的偷換概念的伎倆。」
另外,中宣部還自作主張地在2014年吊銷21世紀網執照。中宣部還多次對王岐山的反腐言論進行封殺或「篡改」。
報導稱,「2014年9月落馬的四川省南充市市委常委楊建華是劉奇葆的親信。楊當年為當上南充市委常委而『賄選』,時任四川省委書記的劉奇葆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報導稱,劉奇葆能夠出任中宣部部長一職是江派大員周永康、劉雲山推薦和擔保的結果。另外,劉奇葆與江派大員令計劃的交往也很深。
去年底,再有港媒報導說,去年3月,中紀委就開始對劉奇葆立案調查,劉一直處於邊工作邊接受調查階段,且調查接近尾聲,劉被拿下已成定局。
劉雲山捧殺習近平文宣面臨清洗
不僅僅是劉奇葆,中共主管文宣系統的劉雲山處境也不妙。
港媒《爭鳴》去年8月號報導稱,在中共全國政協的兩個例會上,都出現了點名批中共中宣部及其部長劉奇葆和主管中宣部的劉雲山的聲音。
批評者指,中宣部近年來「有意、有目的在宣傳系統搞極左、極右」,利用這種手段來干擾破壞北京當局的「宣傳方針」。
劉雲山是中共前黨魁江澤民的心腹,出任中宣部副部長後,一直積極追隨江澤民集團殘酷迫害法輪功,成為迫害法輪功的主要吹鼓手而得以陞遷。
自「18大」以來,劉雲山處處利用文宣系統掣肘習近平,多次暗中攪局,讓習「揹黑鍋」。為了重掌瀕臨失控的意識形態,習近平已將主管意識形態的中宣部視為處理的對像。
去年6月8日,中央巡視組公布巡視結果,對中宣部提出嚴厲批評,用詞嚴厲。輿論認為,這是當局可能很快整肅中宣部的「大地震前兆」。
(記者李芸報導/責任編輯: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