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7年05月23日訊】「道」是產生於中國本土的一種修煉方式,在道教中修煉的人就是道士,他們通常被稱為「羽客」、「羽人」或「羽士」。
《幼學瓊林‧卷四‧釋道鬼神類》中就有明確的記載:「羽客、黃冠,皆稱道士。」
《楚辭‧遠遊》中有詩句:「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
《山海經》中也曾寫道:「羽人之國,不死之民。」
宋代米芾的《西園雅集圖記》中也有這樣的記敘:「雄豪絕俗之資,高僧羽流之傑,卓然高致,名動四夷。」
《西遊記》七十三回中有一段文字描述道:「黃芽白雪神仙府,瑤草琪花羽士家。」這裡所寫的「黃芽白雪」是指道家的丹藥,「瑤草琪花」是仙家栽種的奇花異草,「羽士」就是指道士。
原來道士有這麼多的稱呼。那麼,為什麼這些別稱大都被冠上「羽」字呢?
《漢書‧郊祀志》中,「五利將軍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視不臣也。」這裡的「五利將軍」是指欒大,也是當時的一名方士,後人便借「羽衣」來稱呼那些修道煉丹的人。推而廣之,「羽客」、「羽流」、「羽士」也成為了道士的別稱。
道士修道的最高目標就是修煉成仙,飛升翱翔於雲霧飄渺的天上。「羽」是指羽翼,常被用來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故道士得道成仙又叫做「羽化登仙」。宋代蘇軾著名的《赤壁賦》中就有「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之句。
《太平御覽》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燕昭王大白天的坐在室內就迷迷糊糊睡着了。忽然,夢見白雲蓊蔚湧起,雲中出現一個人,身穿綴滿了羽毛的衣服。燕昭王因此稱呼那個人為「羽人」,並在夢中向「羽人」請教上仙之術。不料羽人回答說:「大王精智未開,欲求長生,久世不可得也。」
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寫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這首詩的作者藉著登黃鶴樓,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思鄉情結。
黃鶴樓的得名,與仙人乘黃鶴途徑此樓並在此休憩的神話故事有關。古人特別喜愛鶴,將鶴視為長壽的象徵,鶴的羽毛也特別漂亮,所以鶴被稱為「仙鶴」。
中國神話故事中,八仙得道成仙是最為膾炙人口的傳說之一。這個故事中的鐵拐李等「八仙」,都是凡人通過修煉而得道成仙的,他們分別代表了男女老幼、貧賤富貴。
一般人往往認為修道成仙是不可能的,是虛幻不實的,但在浩瀚的天際中,我們人類難以理解、無法探知的奧秘數不勝數。人們都習慣把無法解釋的事情當成是偶然,我們又怎麼知道在另外的空間裡,有沒有更高層次的生命在主宰著人的一切呢?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