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7年04月27日訊】外媒消息,朝鮮建軍節前日,川普和習近平緊急通話一小時。川普稱,在中方積極合作時,很難對習說「你是一個貨幣操縱者」。對於應對朝核威脅問題,韓媒解讀,中美將通過安理會加大對朝制裁力度。但分析稱,中美如果不能達成軍事進攻朝鮮的共識,朝核問題很難根本解決。
據美國國會山網站4月24日報導稱,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4日在白宮接待了保守媒體,談到了他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關係。
川普提到,他不願意在貨幣操縱問題上挑戰北京,並稱他需要習近平在朝鮮問題上的「真正力量」,來使亞洲的緊張局勢降溫。
他說:「真的很難。我昨天晚上同他談了一個小時,真的很難對他說『謝謝。順便說一下,你是一個貨幣操縱者』。」
「當他們在一個潛在的可怕衝突上幫助我們時,我怎麼能這麼做?這不應該是交易的藝術,那不是交易的藝術。」
川普於美國當地時間4月23日晚(北京時間24日),分別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及日本首相安倍通話交談朝鮮問題。
根據彭博社報導,通話是突然添加到川普的議程的,而美方並沒有公佈當晚通話的內容。但是這次通話正值平壤被指將於4月25日的建軍節,進行導彈試驗或者第六次核試驗之際。
根據中方公佈聲明,中美兩國元首就朝鮮半島局勢交換了意見。習近平呼籲有關各方保持克制,並表示只有有關各方都負起該負的責任、相向而行,才能儘快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
4月25日,朝鮮並沒有進行核試驗。有分析認為,這或許與華盛頓和北京施壓有關。
韓媒:中美有意通過安理會解決朝核危機
據大陸官方通稿,習近平在24日與川普的通話中還表示,「中方堅決反對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行為」。
隨後,川普在4月24日(當地時間)邀請安理會15個理事國代表共進午餐,強調「朝鮮的現狀不可接受(unacceptable)」,提議安理會層面制定出更強力的對朝製裁方案,以達到遏製朝鮮核試驗併進一步消除朝核的目的。
韓媒《中央日報》解讀,習近平的表態釋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強硬信息,暗示中方決不容忍朝鮮越過核試驗或者發射洲際彈道導彈等馬奇諾防線。這表明中美雙方已經達成協議,有意通過安理會動員國際社會對朝鮮施壓。
中朝關係會否出現逆轉?
川習會後,川普不斷通過貿易和軍事壓力,敦促北京幫助解決朝核危機。而中方也配合美國對朝鮮的軍事恐嚇,持續向朝鮮施壓。
除了對朝經濟制裁外,中方軍隊在中朝邊境動作不斷。外界分析,軍方意在防止朝鮮突發戰事,但也不排除配合川普,製造軍事壓力。
大公網4月26日報導,經官方證實,遼寧丹東外事辦發放了「關於緊急報送朝(韓)語人員信息」的紅頭文件。文件顯示,「籌建朝(韓)語翻譯人才應急隊伍,由我辦(即外事辦)牽頭組負責組織,保證涉外突發事件發生時及時處置。」
報導中還提到丹東各基層單位已從25日開始啟動輪值夜班工作。
消息顯示,雖然25日的朝鮮核試驗危機已經度過,但中朝邊境依舊緊張,中方仍在時刻防止危機爆發。
不過,「四月危機」最後一個時間點過後,中朝關係亦有緩和的跡象。
據中共央視新聞客戶端4月25日消息,從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獲悉,4月17日起暫停的北京至平壤段航線,將從5月5日恢復,每週一、五各一班。
此外,雖然中方今年數度下令退回朝鮮進口煤炭,但近日仍有6艘朝鮮煤炭船隻近日在唐山港卸載。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回應稱,本次卸貨是出於對朝鮮船隻給養的「人道考量」,並稱「卸貨不等於進口」。
北京對朝鮮施加的前所未有的壓力,得到川普和美國官方的好評,也招來朝鮮官媒的威脅和嘲諷。但是,鑑於中共和朝鮮由來已久的政治聯盟關係,以及可能來自中共內部不同派系的阻撓,外界一直猜測北京當局究竟對解決朝核問題上有多大的決心,中朝關係會走向何方。
美國之音引述中國戰略分析雜誌社社長李偉東表示,美國對朝鮮的底線一退再退,只要金正恩不直接對韓日動武,朝鮮不論是試射核武器或進行地下核試驗,美國都只會加強聯合國制裁和尋求中方一道制裁。
李偉東認為,美國由於還沒有做好戰略準備,將球迅速踢給了中方。他希望通過對北京的經濟施壓,讓中方主動介入到朝鮮半島的格局的解決當中去。
李偉東表示,雖然中方對朝鮮施加經濟壓力、減少煤炭供應和減少糧食援助,來壓迫朝鮮主動棄核,但朝鮮後退的可能性很小。美中若不能在戰略上取得軍事佔領朝鮮的共識,朝核問題將無法解決,最後可能迎來核戰。
中國獨立時政評論員吳強說,中美態度的變化是朝鮮暫停核試驗的關鍵,但朝鮮不會放棄核武,因為核武是其立國之本,朝鮮通過核試驗來保持國際影響力,隨時有可能進行下一次核試驗。
吳強說,中方通過對朝核問題的和平處理取得話語權,補償了過去幾年的「不作為」戰略。但朝核問題需要周邊國家一道協助朝鮮進行經濟改革、市場化和政治改革才有可能解決。
剛從中朝邊界考察回來的吳強表示,中方目前尚未做好應對朝鮮核問題的準備。中國東北目前有人口大量減少、工業衰弱和城市衰弱等問題,完全無法發揮地緣優勢來讓朝鮮融入到東北亞經濟合作的格局,而上述現象可說是朝鮮核威脅帶來的直接結果,使當地外資企業紛紛撤資。
(記者雲濤綜合報導/責任編輯: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