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視頻)

【新唐人2017年04月02日訊】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約在西曆的四月四、五或六日。這天多數華人要過清明節,有祭祖掃墓及踏青的習俗。如《逸周書‧周月》記載:「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另《歷書》上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又明朝徐元《八義記‧宣子勸農》:「節屆寒食清明。清明,西郊外步踏紅青。」

古人很重視清明這個節氣,因為一到清明,天氣回暖,氣候濕潤,雨水增多,萬物復甦,大地一片生機勃勃,正是春耕播種的好季節。可是,每年清明節前後,在中國江南、華南一帶,經常籠罩著連綿細雨。因此,有唐朝杜牧《清明》詩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意思是說,清明正是細雨紛飛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去祭祖掃墓,路上來往的行人個個都非常惆悵、悲傷,好像失去魂魄的樣子。

那麼,為甚麼古人要說「清明時節雨紛紛」呢?

因為清明時節適逢冬去春來,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逐漸減弱,東南方海洋上空的暖空氣開始活躍北上。當冷暖空氣不斷相會,即會產生衝突,而冷暖空氣發生衝突的地區,就會形成陰雨不斷的天氣。清明前後,江南、華南一帶的上空,就是冷暖空氣來往頻仍的區域,所以才會細雨綿綿。

另江南、華南一帶春天時,低氣壓多。低氣壓,是大氣中氣壓較周圍低的地方,而在低氣壓的上空,低層的空氣會由四周向中心流動。故低氣壓中心的空氣為上升氣流,容易將水氣帶至高空冷卻而形成雲、雨。因此,每逢低氣壓經過時,就會出現壞天氣,陰沉多雨。

此外清明前後,江南、華南一帶大氣層內的水氣較往常多。含有水氣的空氣白天受熱上升,當遇到高空的冷空氣時即凝結成小水滴,等小水滴變成大水滴,就會下起毛毛細雨。所以,就是這些原因使清明前後特別多雨。

相關視頻:麥兜和媽媽清明節去掃墓

──轉自《大纪元》

(编辑:張信燕/責任編輯:李明心)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