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真:斯大林修改斯大林的形象

為了塑造自己完美的領袖形象,斯大林不僅授意和指使他人篡改偽造歷史,竭力美化他,甚至親自上陣往臉上貼金。對於這點,赫魯雪夫曾在蘇共二十大的秘密報告中做過詳盡的揭露。

在談到斯大林是如何搞個人崇拜時赫魯雪夫說,斯大林自我吹噓和缺乏最起碼的謙虛精神的典型表現之一,就是l948年他的《傳略》的出版。這是一部毫無節制阿諛奉承的書,把斯大林寫成了神,使他成了一個永不犯錯誤的聖人,歷史上各民族的「最」。而且許多這樣的歌功頌德之詞都是斯大林親手寫在清樣上的。

這裡是斯大林親手寫的關於評述斯大林活動的一些例子:

列寧逝世後,在同信心不強的人、妥協分子、托洛茨基分子和季諾維也夫派、布哈林派和加米涅夫派的鬥爭中,最後形成了黨的領導核心……這個核心捍衛了列寧的偉大旗幟,將黨團結在列寧的遺訓周圍,並領導蘇維埃人民走上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廣闊道路。這一核心的領導人和黨與國家的領導力量就是斯大林同志」。

他接著是:「斯大林卓絕地執行著黨和人民的領袖的往務,得到了全體蘇維埃人民的充分支持,但他絕不允許在他的活動中有自命不凡和驕傲自滿的影子。」

在這本書的清樣上有這樣一句話:「斯大林是今天的列寧」。斯大林看了,意猶未盡,親手改動如下:「斯大林不愧為列寧事業的繼承者,或正如我黨所說,斯大林是今天的列寧。」你們看,說得多好。不過,這不是人民說的,而是斯大林自己說的。

斯大林還特別熱心於讚揚自己的軍事天才、戰略才幹。

斯大林在該書的清樣上寫道:「斯大林同志進一步發展了蘇維埃的軍事科學。斯大林制定了關於經常起作用的,決定戰爭命運的因素,關於積極防禦和反攻與進攻的法則,關於在現代戰爭條件下各兵種和戰術技術協同動作,關於在現代戰爭中坦克集群和空軍作用的原理。在戰爭的各個階段裡,斯大林的天才都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完全考慮到了情況的特點。」

斯大林繼續寫道:「斯大林在防禦和進政兩方面都表現了他通曉軍事的才能。斯大林同志的天才,使他憑直覺便預知敵軍的計畫並擊退他們。斯大林同志領導蘇軍所進行的戰並乃是作戰藝術的卓越典範。」

斯大林就是這樣被頌揚為戰略家的。被誰頌揚?被斯大林自己。然而這時斯大林本人已不是作為一個戰略家,而是扮演了作者兼編者,一部自我讚揚的自傳的主要炮製者的角色了。

赫魯雪夫指出,在期大林的「傳略」中,還有另一個事實。

大家知道,《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是由蘇共中央的一個編輯委員會編寫的。

順便說一下,這也是一部充滿個人崇拜的著作,由中央指定一批作家寫成。但在斯大林「傳略」的清樣中,這一事實卻被寫成:

「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的編輯委員會在斯大林同志領導下,並在他最積極地參與下,創作了《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

但斯大林還不滿於這種提法,于是在《斯大林傳略》定稿時改成:「1988年《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出版了,這本書是由斯大林同志執筆寫成的,並且得到聯共(布)中央編輯委員會的批准。」

你們看,多麼令人奇怪,一部集體創作竟然成了斯大林一個人所寫的書籍。

難道在斯大林並不知情的情況下,許多大城市和企業能夠以他的名字命名嗎?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全國各地能夠到處樹立斯大林紀念碑——這些「生前的紀念像」嗎?斯大林1951年7月2日簽署了蘇聯部長會議在伏爾加—頓河運河上建立斯大林巨型雕像的決議,9月4日簽發了關於撥銅33噸用於建立該像的命令。這些都是事實。誰到過斯大林格勒,誰就會看見那聳立的巨大銅像,而且這個銅像是擺在人們少去的地方的。為了建造這座銅像,花了大量經費,可與此同時,這個地區的人們戰後仍住在破房子裡面。

可笑的是,斯大林自吹自誇的臉皮如此之厚,卻在自己的「傳略」中說他「在自己的活動中沒有一點自大和驕傲」,真夠諷刺的!

與修改《斯大林傳略》異曲同工的是斯大林對彼得‧帕夫連科電影劇本的修改。

彼得‧帕夫連科是斯大林最喜愛的作家。「當家的」曾四次授予他最高文學獎賞——一等斯大林獎金。戰後,帕夫連科寫了兩個電影劇本:《宣誓》(1946年)和《攻克柏林》(1947年)。然而,帕夫連科在寫這兩個劇本時,還有另外一位合作者。這位合作者不是別人,就是斯大林。

《宣誓》寫的是斯大林在列寧的棺木旁宣誓。帕夫連科曾以一種極為崇敬的心情把該劇本的手稿拿給他的朋友看。劇本上滿是修改的字跡——這是主人翁自己修改的。所有修改之處都是關於主人翁斯大林的——斯大林自己修改斯大林的形象。

帕夫連科敘述當時的情況時說:貝利亞把斯大林修改後的角本交給導演丘列裡時解釋說:「《宣誓》應拍成一部神聖的電影,其中的列寧應成為聖經《福音書》中的先知約翰,而斯大林應成為彌賽亞(救世主)。」

在《攻克柏林》中,他們繼續這樣干了,而且干的得心應手。

在影片的末尾,安排了彌賽亞的封神儀式:斯大林來到了戰敗的柏林。不,他不是坐火車來的,那太沒意思,他是乘飛機來的,身穿耀眼的白色制服(是啊,天使自天而降,身著白色服裝)。他向等候他的人群走來,人群中有各民族的代表,于是人們用全世界的各種語言頌揚彌賽亞:

「人群中爆發出了驚天動地的『烏拉』聲。外國人用各自的語言歡迎斯大林,歌聲響徹雲霄:『跟隨您,我們踏上勝利之路,走向光明美好的時代』」——電影劇本中這樣寫道。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