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恆:虎口下的母愛為何會被標價

史有記載,秦王假以「十五座城池」換取趙國的一塊和氏璧,藺相如一身正氣,識破秦王不講信義,機智應對,完璧歸趙傳美談。所以過去中國人講,黃金有價玉無價,玉蘊含文化歷史,價值連城,深不可測。而當杜十娘被負從良之志,怒沉百寶箱等故事發生,千百年來人們又嘆,愛有緣,情無價。

到了現代商品社會,拍賣盛行,黃金美玉皆有價不待言說。只是曾幾何時,愛與情也在被善價而沽了?亂象四起的時代,為錢、車、房締結婚姻,為蘋果手機賣腎,已不稀奇。即便如此,是人皆知,生命的誕生和哺育源自母親,母親無私奉獻,人類得以繁衍。母愛無價,似乎成了人性的底線。

然而,當今大陸社會看似燈紅酒綠,遍地歌舞昇平中雖無兵臨城下,可怕的卻恰是道德底線無存。底線被衝破時,是怎樣的令人不寒而慄?最近有一則新聞足以證明。

今年七月份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發生傷人事件,自駕游路線上,老虎叼走了擅自下車的一名女士,其母救女心切,衝下車以微薄之力抵抗猛虎,不幸被撕咬慘死。日前,劫後餘生的女兒提起民事訴訟,向動物園方索取母親的死亡賠償155.7萬。該女士於起訴書中指出,在八達嶺野生動物園未有有效救助的情況下,沒有法定救助義務的母親下車施救,其性質屬於「見義勇為」,故動物園應全部承擔母親的死亡賠償。

突發性死傷事件,原因錯綜複雜。如果說,暫按下自身下車的責任不談,究極園內安全隱患的責任範疇,尚有一線可爭,依據過失相抵法則或法律條文逐一裁定便是。然而起訴書中「見義勇為」一語,不啻於一舉衝破了國人的心理底線,被網友驚嘆刷新三觀,掀起了怒濤般譴責。

見義勇為,顧名思義,出於義。母親虎口救女,出於親情。母愛無價,舍身換女,聞者淚垂,人性使然。該女士虎口脫險後,踏上索賠之路,竟將無私的母愛冠之以「見義勇為」,豈非棄人性與道德良知不顧,將母愛情深換位於不相干的路人,於是,彷彿母愛首次被明碼標價:155萬,接下去是否還要要求政府嘉獎表彰,追認烈士,賠償與撫恤金相應產生?真是熱鬧之極、冰冷之至。嗚呼,其母在天之靈何安?

如果母親危險之下救女屬於見義勇為,那麼中國父母每天都在舍身忘我、見義勇為。那些啃老族、揮霍家產的富二代們,又成了「大義滅親」?可見,親情倫理與法律評價,不能為了錢而混為一談。

無論哪個時代,中國人相對來講對親情非常看重。這一句「見義勇為」,令網上炸了鍋。有網友說,從小到大我媽養我不易,見義勇為多少次了,看來也得申請國務院津貼;有為人父母的說,我天天給孩子做飯洗衣,供他上學,是不是學雷鋒,做慈善,請頒給我「感動中國」獎章;有人不無諷刺說,應追授虎口救女母親為「優秀共產黨員」,名字刻上人民英雄紀念碑,挂個彩旗和花圈,骨灰埋在八寶山革命公墓,每年還得組織中小學生去獻花敬禮。有人氣的乾脆說,聯合國該給她媽降半旗。

親情,家庭,倫理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一環,這些年一些人倫顛倒的奇葩怪事已經將人心底線衝撞得七零八落了。而傳統文化儒家學說中,孔子明言,父慈子孝的家庭倫理道德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要優先於對國家的義務,不能假公義之名強行違悖人性。《論語.子路》記載,葉公向孔子誇耀自己家鄉民風,說即便是父親偷了羊,兒子也會去告發,多麼正直啊!孔子聽了正色否認道,如果父子犯錯,在相互隱瞞中,正直已經包含其中了。這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親親相隱」的由來,涵義深刻,說明孔子提倡的仁愛符合人性、不違背天道。今天的人理解不了,因為文革時期,父子揭發,夫妻反目,為了所謂的「階級立場」,親情被變異,破壞殆盡,後遺症直至今日不絕。

時代真的在進步嗎?日新月異的是科技成果,人性為甚麼越來越敗壞?從以上網友吐槽中也不難看出一些中國特色的意識形態的影子。中共治下的社會思潮中,偷換概念的成分數不勝數。例如,黨國不分,愛黨就是愛國;虛假打造雷鋒、劉胡蘭等英雄人物;黨性大於人性被中共宣傳推崇(記得有個紅色電影,戰爭中女游擊隊員為了掩護中共分子,將懷中啼哭的嬰兒悶死,滅絕人性的行為成了「革命女英雄」的偉大光榮事跡);天災人禍時,不遺餘力宣傳,喜大普奔,將老百姓的喪事變為黨和政府的喜事,政績。

多年的洗腦,人們已經漠視良知,不信報應。假大空的宣傳欺騙,更使人是非模糊,失去了辨別真、善、美的能力。唯媒體、唯黨的宣傳方針為上,黨的價值判斷成了不容懷疑的「真理」,多數人成了黨指揮的乖乖羊。黨性高於人性的本性,加之金錢萬能的左右,家庭倫理、傳統道德,已經越來越淡薄,隨之,情與愛、溫馨、心靈支撐、禮儀廉恥越來越讓位於錢、房、車。

虎口救女,母愛因維權索賠,被「見義勇為」綁架於一處而明碼標價,此邏輯於情不忍、於親不孝、於國不忠、於民不齒。如此可悲境地,到底是誰造成的?中國傳統審美學認為,悲劇的本質,是一種生命教育。老虎吃人事件從悲劇變鬧劇,崇高的母愛被等價於155萬之荒唐知多少?眾吃瓜群眾與其對一個喪母毀容卻不清醒的不幸女子千夫指,萬人罵,難道不更應該從中共統治下整個社會導向上反思原因嗎?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