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賣10元登山鞋在中國賣300元?專家揭真相

【新唐人2016年11月22日訊】「中國製造」外賤內貴、國人瘋狂赴海外購物的現象曾一度引發熱議。近日,這個老話題又被重新提起,一篇網文講述十年前和十年後「中國製造」的價格比較。博主引用著名學者時寒冰先生對這種現象的深入調查,給出了5點原因,舉例分析了為何美國賣10元的登山鞋在中國賣300元。

文中開頭講到,十年前,一位老華僑驚奇地發現,美國沃爾瑪裡中國產的登山鞋只有2.99美元,而且買第二雙的時候給半價的優待,算下來,一雙鞋只要10元人民幣。而在中國市場,這樣的鞋最少都要賣300元,好一點的上千元,他在詫異之餘詢問了身邊的朋友,在得知原因之後,他感嘆:「一方面,中國成為世界出口大國,但另一方面,中國又成為國內商品昂貴的國家。」

博主對此感到非常的奇怪,也非常的震驚,還特意打電話給北京的一位經濟官員問:「在大陸你能花10元人民幣買到一雙登山鞋嗎?」這位官員說:「都甚麼時代了,在大陸哪還有10元人民幣的一雙鞋?你還要買登山鞋,300塊人民幣買的還是爛牌子,好一點的都要1000多塊。」

博主說:「我在美國就買到了,不騙你。」這位官員不相信她的話:「別當我沒去過美國,美國要是有這麼便宜的鞋,你就全包了,運到大陸再賣也賺錢。」可是,她真的沒有騙這位中國官員,而實實在在地在沃爾瑪商店買到了這樣的商品。不久,她將這個事情對她的老美朋友們講了,結果老美們都跑去沃爾瑪去買中國產的登山鞋,有位朋友一下買了十幾雙,全家老少每人兩雙。

十年前,相信很多人都會像這老華僑一樣,驚詫於「中國製造」在國外比國內還便宜。而十年後的現今,幾乎每個去日本的中國遊客都不忘買一個「馬桶蓋」,而這些馬桶蓋產地卻都是「Made In China」。全都是浙江杭州的企業生產的,只不過在國內沒有賣,全部運到日本銷售。

文中提到,博主的一個朋友,因為工作關係,每年都要往返美國、日本與國內4、5次,算是大世面見過很多了。不過,直到現在,他每次回國都還是一如既往地大包小包……最近博主好奇地問他:「外國真有那麼多我們這裡沒有的東西,用得著你一趟趟地買回來嗎?」

他的回答更讓人吃驚:「我在美國和日本買的基本上全都是廉價的日用品,你瞧!像這條浴巾,質地手感那麼好,在美國的沃爾瑪,標價折合成人民幣只有40多塊錢。趕上那天正好打折,我只花了4美元就買下來了。我仔細比較過,中國商場裡品質還沒這麼好的,起碼要賣70多。還有,這整整一打牙膏,1.99美元。這個牌子的牙膏,我們這裡光一支就要賣到8、9塊人民幣……」

不用說,這些不遠萬里買回中國的日用品,幾乎沒有一件不是「Made in China」,這些「中國製造」在中國本土很難買到——不是品質差就是價格高。

針對中國製造「外賤內貴」的現象,知名學者時寒冰曾經分析出以下5點原因。

1、經濟模式只顧生產不顧消費

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報導,中國製造的產品在中國往往比西方貴。從北京的蘋果旗艦店買來的筆記本電腦與在美國銷售的機型沒有甚麼不同,唯一的不同之處就是價格,比美國的售價貴了460美元。貼著中國製造標籤的一雙耐克運動鞋在美國售價是165美元,在中國的耐克店裡賣190美元。由中國工人組裝的索尼平板電視在美國的百思買門店大約賣800美元,但在中國的知名電器連鎖店,你得加上30%的價錢才能買到。

在中國這個世界工廠,這真可謂一樁怪事。中國以替西方消費者生產廉價產品而聞名,但對本國人民卻不總是如此。儘管伴隨著中國的繁榮,中國的消費開支一進在增長,但中國的經濟模式基本上只為生產考慮,而不為國內消費考慮。

2、關聯交易導致特殊「價格差」

喬新生在《上海商報》刊文說,中國製造的商品在國外比在國內賣得便宜,主要是由於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關聯交易導致中國商品出現特殊的「價格差」。眾所周知,中國的外貿出口企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30%的外貿出口企業屬於來料加工企業,40%的外貿出口企業集中在沿海地區。這些企業實行的是「兩頭對外」的貿易政策———絕大部分原材料來自於境外;絕大部分產品出口到境外。這種特殊的外貿格局決定了許多外貿出口企業生產的產品根本無法進入國內市場。當然,外貿出口企業並非不想在境外市場賺取高額利潤,但為了規避中國的關稅,這些外貿出口企業在簽訂出口合同的時候,拚命壓低了價格,如果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在中國境內銷售,外貿出口企業的關聯公司無法從中獲得足夠關聯交易利潤,所以他們不得不提高產品的價格。這就是外貿企業出口商品價格比在中國境內價格便宜的根本原因。

3、中國市場交易成本巨大

其次,中國市場是一個條塊分割的市場,企業產品進入國內市場需要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舉例來說,一個企業的產品進入國內超市,不僅需要繳納入門費,而且要繳納各種擔保金。現在,中國大城市的超市絕大多數屬於中外合資企業或者外商投資企業,他們通過設置貿易門檻,限制一些企業產品在本地銷售。企業要想進入他們的銷售渠道,必須繳納銷售收入15%到20%的費用,這對於那些剛剛起步的生產企業來說,是一個根本無法承受的負擔。

不僅如此,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支持本地企業,也人為地設置一些貿易門檻,禁止外地企業產品進入本地銷售。不少企業為了拓展產品銷售渠道,不得不在銷售方式和交易費用上做文章,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支付折扣、佣金,確保企業能夠在國內形成銷售網點。

近幾年,我國加強了對零售市場的監管,禁止一些大型零售企業收取入門費。於是,一些綜合性的大型零售企業採取出租櫃臺或者生產企業自帶營銷員的方式,向生產企業轉嫁銷售負擔。在這樣的貿易格局下,部分生產企業不得不放棄國內市場,轉而尋求外貿出口渠道。企業產品在國外銷售雖然增加了運輸成本,卻可以大幅度減少交易成本,所以,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國外銷售的價格反而比在國內便宜。

4、國內貿易的金融成本較高

金融環境也是導致中國製造國外價格比國內便宜的重要原因。貿易大體上可以分為貨物運送和資金結算兩個環節。由於中國國內缺乏良好的信用環境,不能按期結算或者賴賬的現象較多,在中國境內從事貿易面臨巨大的信用風險。銀行為了降低自己的風險,往往在資金結算方面打自己的小算盤,這就導致許多本來應該支付的貨款由於金融企業的原因而被截留。

從事國際貿易雖然也存在巨大的信用風險,但是由於各國普遍遵守貿易協定和商業慣例,金融風險反而比國內貿易有所降低。從產業鏈條來看,由於外貿企業大多扮演加工者的角色,在出口貿易領域幾乎不存在信用風險。換句話說,出口訂單來自於國外,加工的原材料來自於國外,結算的資金主要用於購買原材料,金融環節的交易費用相對較小。許多出口貿易實際上是一些海外家族集團企業之間的交易,所以根本沒有結算風險的問題。由於出口貿易的金融風險相對較小,而國內貿易的金融成本相對較高,在客觀上導致外貿出口產品在國外銷售的價格比在國內便宜。

5、特有稅收體系和壟斷抬高了價格

中國特有的稅收體系也是一個原因。我國不僅頒布了「三資企業」法,而且針對「三資企業」制定了名目繁多的稅收優惠措施。許多「三資企業」從事外貿出口經營,他們一方面享受中國境內的各項優惠待遇,另一方面通過關聯交易逃避國家的稅收。而內地企業既無法享受「三資企業」的各項優惠待遇,同時也不能通過關聯交易規避國家稅收,內地企業生產的產品在中國境內銷售的價格自然要比「三資企業」在中國境外銷售的價格高許多。這是一種不公平競爭,是一種特殊的貿易歧視。此外,由於中國國內存在國有企業壟斷經營的現象,部分產品或者服務的國內價格遠遠高於境外價格。

(記者張莉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