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訊】 三、黃帝(二)
涿鹿之戰
在九天玄女的幫助下,黃帝又與蚩尤在涿鹿之野展開了大戰。黃帝根據九天玄女所傳之秘術,布下兵陣,大敗蚩尤。蚩尤戰爭失利,便利用妖術在戰場上掀起漫天大霧,以致黃帝的士兵無法分辨方向,東衝西撞,陣法大亂。此時,風后根據天書所傳秘學,製造了指南車,車上雕刻了一個仙人,無論車如何回轉,仙人的手永遠指著南方。在指南車的帶領下,軍隊走出了迷霧。
蚩尤見黃帝軍隊破了迷霧,又繼續使用妖術作亂。黃帝也使用役使神鬼之術,召來了應龍,誅殺蚩尤。《山海經》記載:黃帝召來應龍在冀州之野誅殺蚩尤,應龍蓄水準備水淹蚩尤大軍,而蚩尤卻召來了風伯和雨師,趁機降下了狂風暴雨,黃帝大軍被暴風雨沖散,困頓不前,再次出現危機。這個時候,黃帝召來天女「魃」,平息了風雨。魃是旱神,她不管出現在哪,哪裡就會大旱,滴雨不下,所以又稱為「旱魃」。
風雨平息後,黃帝便重新布陣,擂打夔牛鼓,將蚩尤震得魂飛魄散,無法行動,應龍因此活捉了蚩尤。黃帝令人給蚩尤戴上枷栲,讓應龍在凶黎之邱誅殺了蚩尤,並將他的屍體分為幾塊,埋葬在四個不同的地方,以防止他使用妖術復活。《山海經》記載:蚩尤死後,他所戴的枷栲被扔棄在荒山,化作了紅色的楓林。
涿鹿之戰結束後,黃帝便統一了華夏各部族,從此揭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幕。《拾遺記》記載:黃帝殺了蚩尤後,將九黎部落中善良本分的人,遷居到鄒屠這個地方,將凶殘暴惡者遷居到北方的寒冷之地。這些就是今天漢族中鄒姓、屠姓、蚩姓、黎姓等姓氏的先祖。
其餘的蚩尤殘部,四處流散,演變為後來的三苗。在堯時,三苗被西遷到三危山,後來作亂,被大禹所滅,其殘部成為後來的羌族。另有一部分在歷史中不斷往南遷徙,成為今天中國南方苗瑤等族的先祖,所以今天的苗民一直將蚩尤作為他們的祖先來祭拜。《綱鑒易知錄》記載:蚩尤姓姜,原本是炎帝神農氏的一支後裔。中華歷史上的歷朝歷代,包括所有被稱為蠻夷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朝代或國家等,其實都是炎黃華夏族、甚至他們之前更久遠的共同祖先的後代或分支,都是正宗的「炎黃子孫」。
《山海經》又記載:應龍助黃帝誅殺了蚩尤後,又誅殺了蚩尤的大將誇父,戰爭結束後,便長期居住在南方,所以南方多雨。而天女魃助黃帝平息了暴風雨後,無法回天,便長期居住在人間,她所居之處就會出現大旱,黃帝就將她安置在赤水的北面。但魃經常會逃離居地,所到之處就會出現大旱,若想驅離她,就要喊她往北去。
統一華夏
《帝王世紀》記載:黃帝滅了蚩尤後,又四處征伐不服帝命的諸侯,大小共經歷了五十二戰,天下大服,黃帝威名振驚四海。《史記》記載:黃帝將作亂的蠻族葷粥驅逐到最北方後,與大軍在釜山合兵符,設宴慶功,天下大統。被驅逐到北方的葷粥發展成為了日後的匈奴部落。從此天下大定,華夏族的疆域空前廣大,凡當時人力之能所至,無不臣服。黃帝便繼炎帝后,成為天下共主,他在涿鹿附近建立了都城,治理天下。
炎帝五行屬火,在五行生剋中,火生土,黃帝接替了炎帝,因而五行屬土。土為黃色,所以稱為黃帝。據《呂氏春秋》記載,黃帝登位之初,有巨大的蚯蚓和螻蛄出現,這是土氣強盛的徵兆,顯示黃帝具有土德的祥瑞。
戴進《洞天問道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畫面描繪黃帝在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公有領域)
黃帝一生從不曾安逸過,經常居無定所,巡視天下。他往東到過大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並在泰山封禪,是近五千年來封禪泰山的第一帝;往西到達崆峒山;向南跨越長江登上熊山、湘山(君山),向北曾驅逐葷粥到最北邊。
設立官職
黃帝設立官位,任用賢能來協助管理國家。黃帝登基後,曾出現過景雲的祥瑞,天空中還出現了景星,因此黃帝以雲為官名:軍隊稱為雲師,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黃帝還設立了六相,任命風后、太常、蒼龍、祝融、大封、后土這六位大臣分別負責天、地和東、南、西、北四方事務,使得天地有序,神明時常降臨人間。
黃帝注重以德治國,設立了九德之官,以九行教化百姓,即:孝、慈、文、信、言、忠、恭、勇、義。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清心寡慾、修心養性、清廉節儉。
黃帝還設立了史官,以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古時候,史官的職責非常重大,左史主要記錄君王的言論與王命,右史主要記錄君王的行為與事件,各有分工,交互印證,確保了歷史記載的客觀與真實性。史官對於君王的一言一行,凡事必舉,嚴格如實記錄,幾無遺漏。
另外,上古史官還承擔著觀測天象、預測天下變化、協助君王占卜問天、祈神啟示並作記錄的重大職責。所以,上古史官的記錄不僅僅是現在流行認為的帝王作為乃至起居,其實最關鍵的是君王與上天、與神溝通的相關記載,及相關天象、天地異象等。如殷商卜辭中記載的天帝的啟示,又如《國語》中記載西周太史伯陽父根據當時天象變化,準確預測出西周的滅亡日期並最終應驗的史事。《呂氏春秋》也記載:夏桀的太史終古預測到夏朝將亡,商朝將興,便帶著夏朝的圖錄與法典投奔於商;商紂的太史向摯預測到商朝將亡,周朝將興,便帶著商朝的圖錄與法典投奔於周。上古史官集觀測天象變化與記錄歷史的職責於一身,將歷史的發展與天象變化對應合一,冥冥中似乎在說明歷史是早就安排好的,只是按照天象的變化一步步在上演。
自黃帝設立史官後,中華歷朝歷代都沿襲了史官制度。這是我華夏歷史能夠保存如此完整、幾無斷層的原因。
倉頡造字
傳說黃帝令倉頡造字,倉頡用他的兩雙眼睛觀察天地萬物之象和鳥獸之跡,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象形、表音、會意文字。《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天上降下粟米,鬼則在夜間號哭。對此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解釋說:文字的創造使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使精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倉頡像,出自《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另外有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早就有了文字,黃帝時期所造文字,只是中華歷史上造出的諸多文字中的一種。也有古籍記載,蒼頡是在黃帝之前久遠時期的一位上古帝王,名頡,又姓侯剛,稱為蒼帝史皇氏,生於禪通紀,在位共一百一十年。據說蒼帝生有四隻眼睛,能看透世間萬物的變化,在得到河圖洛書後,創造了文字。後來到了黃帝時期,黃帝的史官也名叫蒼頡,與蒼帝同名,所以被混為一人。
無論文字是蒼帝所造,還是黃帝的史官倉頡所造,還是二位先聖在漫長歷史的不同時期為中國歷史、文化的奠定締造了文字,其內涵是相同的:就是中華文字源於神傳,是上天對中華民族的恩賜,隱含著天地神靈的機密,博大而玄奧,為人類能得以傳承神傳文化、最終有機會回歸於神,留下了一個重要的工具,令天地鬼神都羨慕而自艾。
《墨藪》記載:伏羲時期創造了龍書,神農氏時期令屏封造了穗書,少昊造了鸞鳳文,大禹造了鐘鼎文……現在中國的不少名山絕壁上,還留存有不少上古時期刻下的「天書」,不屬於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字,至今無人能識,如著名的倉頡書、夏禹書、紅巖天書、巴蜀符號、東巴文字、岣嶁碑、夜郎天書、仙居蝌蚪文等,這些都屬於失傳的上古文字。所以在漫長的中華歷史上,在文明的一次次輪迴中,曾創造出了多種文字,只是象形、表音、會意文字內涵最為博大,能與天地神靈相通,可以完美承載博大精深的中華神傳文化,所以才被選擇,而流傳下來,其它都在歷史發展中慢慢失傳。
參考書目:
1. 《山海經》
2. 《拾遺記》
3. 《後漢書·西羌傳》
4. 《史記索隱》
5. 《呂氏春秋》
6. 《史通》
7. 《漢書∙藝文志》
8. 《國語》
9. 《呂氏春秋》
10. 《淮南子》
11. 《路史》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