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張三丰(5) 大道論

三、大道統三教

張三丰的《大道論》約五千字,意境高遠,用平實的語言說明大道之源,闡述遠超當時世間儒、釋、道各家的更高宇宙觀,論述天地間產生物質的根本原因、生命的起源,指點迷津。誠如張三丰所說,「予論雖俗,義理最美,所謂真實不虛也。」

張三丰在《大道論‧上篇》開宗明義地指出,「道」生天地萬物。

「夫道者,統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理,統無極,生太極。無極為無名,無名者,天地之始;太極為有名,有名者,萬物之母。因無名而有名,則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張三丰說述的大道,是儒、佛、道的共源,是更高的大道、大法。

「予也不才,竊嘗學覽百家,理綜三教,並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稱為道門,是更以道自任也。」

張三丰當時沒有廣傳這個更高的道。但他的大道論打開人的視野境界,為日後創世主廣傳宇宙大法、大道鋪墊好基礎。在這個大道之下,儒、釋、道三者只是各展所長而已。

「儒也者,行通濟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講各的妙處,合講合的好處,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無非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而已矣。孔子隱諸罕言,仙家暢言之,喻言之。字樣多而道義微,故人不知耳。」

而儒、釋、道三教都沒有超越太極陰陽的法理。

「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此道原於性、本於命。」

由此開示,所謂佛、道之爭無非是口舌之爭,大可不必。各修煉法門皆在更高的同源大道下走各家法門修煉之路。

四、人身的生成

人的生命在宇宙空間中產生,道家講性命雙修。

何為性命?

張三丰說:「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虛,托諸於穆,此無極時也。無極為陰靜。陰靜陽亦靜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靈氣,投入胎中,此太極時也。太極為陽動,陽動陰亦動也。自是而陰陽相推,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嗣後而父精藏於腎,母血藏於心,心腎脈連,隨母呼吸,十月形全,脫離母腹。斯時也,性渾於無識,又以無極伏其神,命資於有生,復以太極育其氣。氣脈靜而內蘊元神,則曰真性;神思靜而中長元氣,則曰真命。渾渾淪淪,孩子之體,正所謂天性天命也。」(《大道論》)

五、修身治國,聖人之道

從黃帝、堯、舜、禹為中華子民開創新紀元,一直以道家文化為主軸。兩千年後,老子留下道德五千言,孔子則整理先聖治世修為之精要,被後人稱作儒家。人們誤認為修道以清淨無為為本,出世隱逸,而儒家入世間管理政治民生,出現一些儒生對佛道修煉不解和詆譭。

唐朝的韓愈,宋朝的朱熹,其學說對世間影響很大。張三丰明察世人的誤區,仁慈勸善。

「唐、宋以來,乃有韓、朱二賢,力辟二氏,諸大儒和之,群小儒拾其唾余,以求附尾,究竟辟著何處?反令世尊含笑,太上長嘆。」(《大道論》)依張三丰所言,韓愈外甥韓湘子成仙,「雪擁藍關,蓋已知遠來者之非凡人也」。朱熹少年就喜歡讀儒、道的書,但未遇真道,被舉著佛道旗號的小道、妖僧所迷。朱熹晚年學識淵博,再讀《周易參同契》頗有體會,方「津津然以仙道為有味也」。而那些小儒輩不過徒吹濫竽,未有真識灼見也。

「韓、朱之辟二氏者,辟其非佛非老之流,非辟真學佛、老者也。……且其(韓愈)家又生韓湘仙伯,雪擁藍關,蓋已知遠來者之非凡人也。朱子少年亦嘗出入二氏,蓋因不得其門而入,為二氏之匪徒所迷,故疑其虛無荒誕,空寂渺茫,回頭抵牾耳。迨其晚年學博,則又愛讀《參同契》,並云:『《參同》之書,本不為明《易》,蓋藉此以寓其進退行持之候耳』。更與人書云:『近者道間不挾他書,始得熟玩《參同》』。是更津津然以仙道為有味也。」(《大道論》)

「夫黃老所傳,亦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詫為異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大道論》)

張三丰說「黃老仙道」與「修齊治平」理出不二,其實是佛教東來之前中土先聖之所為。所謂「修道以修身為大」,在「修身」的根本問題上,儒家到高層次上歸為道家。

張三丰舉人人敬佩的諸葛亮為例,「諸葛亮安臥南陽,道成住世,輔蜀伐魏,出仕安民者,其君父仁義之心萬世可鑒哉!」而反過來,對於儒家一再推崇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張三丰則說:「與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分內事也。」「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他揭示真正的儒家「大丈夫」應具有的生命境界,為大明朝及後世儒生指出一條修身的光明大道。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